《孫子兵法》:道要正、術要詭——從古戰場到你我的職場與人生
俄烏戰事期間,烏軍掩體裡竟然擺着一本《The Art of War》。兩千多年前的兵書,為何仍被一線軍人帶在身邊?因為《孫子兵法》談的不是冷兵器,而是怎樣在不確定中活下去並勝出。
核心一句話
**「兵者,國之大事」;勝負不只在刀劍,更在算勝(實力、民心、經濟、外交)與用詭(情報、機動、欺敵)。**孫武把戰爭拆成四件事:戰爭之道、練兵、後勤、戰術。
一、戰爭之道:道要正
孫子不是鼓勵「少勝多」的賭博,他先問:你夠不夠打?
· 實力優先:十倍包圍、五倍強攻、倍數分割,相當對抗,不及則避。
· 六項內功:將能否勝任、命令能否落地、士氣是否強、戰法是否熟、賞罰是否清、政府與民心是否同向。
· 國力與民心:經濟是彈藥庫,「道者,使民與上同意也」——沒有民心,再好的將帥都難打。
· 外交先行: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好;退而求其次,至少要孤立對手。
· 天時地利:天不可控,地可選——錯地形(如陷沼澤)足以全盤皆輸。
二、練兵:治眾如治寡
練「將」——五德
智、信、仁、勇、嚴。特別是「嚴」:慈不掌兵;一味求名(所謂的「清廉愛民」若變成求名聲)反會削弱統御。
練「兵」——紀律成肌肉記憶
平時把規矩刻進反射動作,臨陣失帥仍能自運作。孫武教宮女行軍那個故事,重點不是血腥,而是:紀律=戰力倍增器。
三、後勤: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孫子點名三大敗因:無裝備、無糧、無儲備。古戰長途運糧「十去其六」,所以主張就地取糧、速戰速決。對手有解法——堅壁清野(把糧草與物資清空),拿破崙遠征俄國便被這招拖垮。
四、戰術:術要詭
火攻與用間(情報戰)是兩大利器。火攻看似常見,但系統化寫入兵書自孫子始;至於用間,今日即是衛星、網電戰、數據情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現代版本。
三個常被質疑的點
1. 政治與戰爭的關係:孫子重「政治定向,戰爭專業化」,克勞塞維茨則主張「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兩者並非矛盾,而是提醒我們戰略與執行的邊界要清楚。
2. 工具性強、重實利:短期掠糧能贏,但長期治理未必最佳——這要求領導者有時間尺度感。
3. 偏攻輕守:書中攻勢篇幅更重,提醒我們在現代要補上防禦、韌性與持久戰的設計(供應鏈、網安、備援)。
後世應用:從曹操到西點軍校
· 曹操:批注《孫子略解》,行軍「用兵如神」。
· 戚繼光:以訓練與軍紀重塑戰力,承孫子「練將・練兵」之道。
· 日本:尤重「用間」;把兵法延伸至商戰。
· 美國:西點軍校列為必讀,海灣戰爭後研究熱度高;震懾理論亦屢引孫子。
給香港讀者的「即學即用」清單
把戰場換成公司與人生,兵法仍然好用——
1. 算勝(開戰前的勝負計算)
o 產品/專案要不要做?先算「糧草」:現金流、人才、時間視窗、盟友。
o 不硬拼短板:在你五倍、十倍優勢的場域發力,才能壓倒性取勝。
2. 道要正:內部同意
o 專案啟動前,對齊「為何而戰」與「勝利定義」。沒有共識=沒有士氣。
o 賞罰分明:用數據與節點做「軍紀」,別靠情緒管理。
3. 術要詭:資訊即武器
o 建情報系統:競品追蹤表、用戶反饋池、供應鏈風險雷達。
o 不暴露真意圖:發佈路線留餘地,外部訊號與內部節奏要分離。
4. 練將練兵
o 管理者五德自查:決策力(智)、信任兌現(信)、厚待團隊(仁)、敢背責(勇)、說到做到(嚴)。
o 把流程寫成「操典」:新人成長更快,團隊在你不在場時仍能運作。
5. 後勤為王
o 任何增長策略前,先問:基礎設施(現金、庫存、供應商、雲資源)撐不撐得住?
o 設「堅壁清野」預案:對手卡你資源時,如何切換方案(本地化備援、替代供應、離線運營)。
金句速記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沒有情報,就沒有策略。
·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好的勝利是讓對手無需開打就放下武器。
· 治眾如治寡:紀律與流程,把混亂變有序。
· 兵貴神速:資源有限的時代,速度=成本;拖就是輸。
小結
《孫子兵法》不是教你逞勇,而是教你選仗、算勝、借勢、少犯錯。在這個充滿黑天鵝與灰犀牛的年代,最聰明的贏法,往往不是把對手打趴,而是讓對手無仗可打——這就是「道要正、術要詭」的現代價值。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GF6k7cjuU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