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你走出孤獨的「目標心理學」之父

提起心理學三巨頭,除咗佛洛伊德、榮格,仲有一位對現代人極有啟發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佢創立「個體心理學」,將人看作一個整體,強調「目標」決定行為,同時提出著名的「社會感——一種願意與他人合作、為群體作出貢獻的能力。對於喺香港呢個高壓、節奏快、社交密度高但人際疏離的城市,阿德勒的思想,正好是一支走出孤獨的指路燈

佢點睇「孤獨」

阿德勒分得好清楚:獨處 孤獨。一個人飲咖啡、睇戲、行山,可以係享受自由;但真正的孤獨,是無法與人建立平等合作的關係——內心築起高牆,對人群抱持防備甚至敵意。你可以身在公司、群組、聚會之中,依然覺得格格不入;呢種孤獨,長遠會拉低幸福感與心理健康

孤獨的根源:自卑與「社會感」不

阿德勒話,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對自身不足的覺察,適度其實有益,會推動人成長(例如學語言、練技能)。問題出喺兩個極端

· 自卑情結:認定自己做唔到,轉身放棄、退縮

· 優越情結:用誇大、炫耀、控制去掩飾內在脆弱,沉迷「比人強」的假優越

兩者表面相反,本質都係被自卑吞噬,結果係無法與人合作,孤獨自然加劇。決定分水嶺的,是社會感:你是否願意從「我有乜得著」轉到「我如何對他人有用」。社會感強的人,遇事會在不損人前提下解決問題,愈做愈不孤獨;社會感弱的人,只盯住自己,越來越退縮

阿德勒的關鍵一刀:目的

同好多「挖童年陰影」不同,阿德勒主張目的論:人係被「未來的目標」牽引,而唔係被過去推著走。
換句話講,你而家咁做,係為咗服務某個目標——例如「避開人群」、「獲得認可」、「顯得與眾不同」。改目標,行為自然會變

點樣走出孤獨?阿德勒給香港人的四步

1. 拆解你而家行為背後的目標
問自己:我而家拒絕聚會、推走同事、在會議保持沉默,實際上係想達成乜?係「避免尷尬」定「證明自己唔需要任何人」

2. 把目標換成「對他人有用」
將「要被喜歡/要安全」改為「在合作中展現價值」。例如做PPT唔再只求被稱讚,改做「讓同事與客戶更易理解與決策」

3. 練習小合作,累積小勝利
從低風險場景開始:主動請教一個問題、提供一份模板、替同事校對一頁報表、開會時講一句具體建議。每一次可被驗證的貢獻,都在增厚你的社會感

4. 管理自卑:區分「健全自卑」與「情結」
覺得未夠好很正常,將它轉化為行動計劃:補一項技能、做一次公開匯報、試一個新工具。一旦出現全盤否定或過度炫耀,提醒自己——這是情結,不是事實

給不同處境的即用建

· 職場老好人:把目標從「被認可」改成「輸出可量度的價值」。建立三條界線:我幫忙的範圍、完成時限、對方要提供的資料。由濫好變成熟練的合作夥伴

· 社交焦慮者:把「零尷尬」的完美主義,改做「完成一次有效互動」。設計腳本(自我介紹、兩條問題、一句結束語),每周練習一次即可

· 成績/KPI綁架者:把外在排名目標,改為「提升團隊效率/客戶成功指標」。當焦點由自我證明轉向他人受益,孤獨感會自然下降

阿德勒的溫柔提

· 你不是問題的總和:請以整體看待自己——能力、關係、貢獻、興趣、限制,都屬於你

· 關係是目的,不是手段:人際交往的意義,在於實現自我價值,而非交換認可

· 最實際的勇氣:不是硬撐,而是承認需要、提出請求、接受幫助,繼而回饋他人

一句話總

阿德勒要我們由「自卑的自我循環」走向「與人合作的價值循環」:把目標調到「對他人有用」,社會感自然長出來;當你能在關係中發揮價值,即使偶爾獨來獨往,也不會再感到孤獨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cy7rkFfCg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