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霍尼(Karen Horney):把「人際關係」搬進心理學手術台的女醫師

如果你覺得自己經常被情緒拖住後腿——明明想努力,卻又怕失敗;想親密,又怕被黏住;想獨處,又怕被遺棄——你其實已經走進了卡倫.霍尼的世界。這位20世紀影響深遠的精神分析學家,不單挑戰了弗洛伊德的「本能驅使」框架,更把目光拉回你我身邊:人的痛苦,很多時候源於人際關係

從「本能」到「關係」:她的最大逆

霍尼指出,人類的心理活動離不開社會與文化。並非一切都由性本能或原始衝動主導;對於神經症(如焦慮症、強迫傾向、驚恐發作等),紊亂或缺失的人際關係才是主要誘因。
在穩定、可信任的關係裡,我們能靈活調適內心多重需求(例如「親密」與「獨立」);但一旦關係不安全,這些需求便會互相拉扯、難以調和,痛苦就此放大,甚至演變成持續的行為困局

三種「面對人」的極端姿

霍尼把人在關係危機中的三種極端策略,概括為三類偏執型人格(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一點影子)

· 順從型(Moving Toward People:逢人就好,過度討好,壓抑獨立需要;怕拒絕、怕衝突,只求不被傷害

· 攻擊型(Moving Against People:搶掌控權,先發制人,不容示弱;把人當工具,柔情被視為危險

· 孤僻型(Moving Away from People:乾脆撤離戰場,不靠近、不糾纏;表面平靜,內裡卻以「外界很危險」的自我暗示來維持距離

在香港快節奏、高競爭的環境,這三種姿勢特別容易放大:有人為保飯碗一味迎合、有人用強勢保護自己、有人索性「收山」拒社交——表面各有道理,長遠卻都在消耗自我

兩大神操作:理想自我與外

為了對付內心的基本衝突,人往往搬出兩個「防守戰術」

1. 理想自我:當真實自我缺乏資源(例如勇氣、自信)去磨練人格,便用幻想塑造一個完美形象頂上——名校標籤、光鮮頭銜、無敵人設……短期止痛,長期空心

2. 外化:把內部衝突丟到外界——明明是自己自卑,卻覺得人人看不起我;明明是自己不想讀書,卻只怪環境太嘈。結果人會活在「敵意與羞恥」的拉鋸中,不斷用戰鬥或討好來對沖不安

這兩招在香港也很熟口面:KPI、履歷、Title堆砌起的理想人設;以及把所有挫敗解讀為「社會不公平/公司衰文化/同事唔啱key」。它們能讓我們先過一關,但同時把真正的成長機會推遠

走出精神內耗的路:價值觀、關係與成長心

霍尼的療癒方向並非「更努力就行」,而是三步走

· 重整價值觀:除了功能價值(成績、能力、地位),還要看見情感價值——真誠、感恩、互助能為關係充電,替代對「完美表現」的過度依賴

· 重建安全關係:在人感到安全的關係網中,才有能量試錯、復原、調適自我需求的優先次序

· 擁抱成長心態:努力不是為了「一次到位的結果」,而是為了能力與人格的增長。當努力的意義變成「讓我更強壯」,懶散與拖延才會失去土壤

一個港味十足的比

想像你在地鐵月台等車,心裡的「親密」「獨立」「成就」「休息」幾班列車同時進站——在安全的人際月台,你可以按當下所需自由轉線;但在關係失序的月台,你只敢固定坐同一班(順從/攻擊/抽離),長此下去,不是到錯站,就是不敢下車

給香港讀者的三個實用提

1. 留意你「最常用」的姿勢:你是更傾向取悅、掌控,還是回避?當它被你發現的一刻,彈性就回來了

2. 把「理想人設」拆件:問自己——若去掉頭銜與分數,我還有哪些能讓關係變好的品質?把「真誠、合作、感謝」設為新KPI

3. 在安全場域試錯:和可信任的朋友、同事、小組,練習提出需要、說出界線、接受幫助——一次小小成功,足以鬆動多年內耗

 

卡倫.霍尼的貢獻,在於把抽象的心理學,放回人與人的距離上。她提醒我們:光與暗,同樣來自人心;當我們願意修補關係、調和需求,人生就不必在自責與恐懼之間反覆。
在這座講求效率的城市裡,也請給自己一點時間——不是去變完美,而是去變真實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g7CvS5ku8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