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把「夢」變成打開內心的鑰匙——寫給香港讀者的心理學先驅傳記

在繁忙而高壓的香港,你昨晚做過什麼夢?有人追趕?回到舊屋?或與早已離世的親人重逢?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而言,這些都不是胡思亂想,而是通往你內心深處的一扇窗。《夢的解析》發表至今逾百年,仍是理解人性與潛意識的里程碑——因為科技會變,人性不變,夢也不會說謊

一位把「夢」拉下神壇、送進診室的

佛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醫生、神經學家,被視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者。在他之前,夢要不是被視為上天的啟示(如《周公解夢》般占卜吉凶),就是被當作大腦殘餘活動的雜音。佛洛伊德革命性的主張是——

夢是願望的達成;是通往潛意識的窗口

他把夢從玄學、神話中解放,帶入科學的觀察與臨床的驗證:夢有結構、有機制、有語法,甚至有「審查制度」。從此,夢不只被用來談論睡眠,而成為理解創傷、焦慮、性格與關係的鑰匙

三個核心觀念:讀懂自己,從今晚的夢開

1)夢=願望的達

無論是微小的心願(想偷懶、不想早起),或被壓抑的大願(愛、憤怒、自由),夢常以曲折隱晦的方式表達出來。
**為何要繞彎?**因為我們的精神系統內建了「審查者」,不讓太直接的衝動穿透意識——於是,夢學會了偽裝

2)潛意識與三大角色:本我、超我、自

· 本我(Id:原始慾望與衝動,「我要快樂」

· 超我(Superego:內化的道德與規範,「你應該」

· 自我(Ego:在現實中協調與折衷,「怎樣做最合適」。
清醒時,自我多半壓住本我;睡着後,本我趁機上線,但仍需避過超我的「審查」。於是你會看到象徵、比喻、錯置、拼貼——夢的語言

3)夢的素材從哪來

日常生活(尤其是近幾天的印象)、情緒未了感官刺激(熱、冷、鬧鐘聲、尿意)都會被夢「借用」。
夢不是亂配——為了一個內在目的而精密編排:把看似無關的場景縫在一起,服務同一個心願

香港人的夢:壓力下的自我修

· 追逐與躲避:常見於工作壓力、被評核、KPI 追逼。夢中奔跑、被追逐,本質是想擺脫某種綑綁

· 飛行與騰空:童年常見,成年人再度出現,多是想脫離困境/想要自由

· 親友離世/與故人相見:未必是「希望他們死去」,反而是懷念、愧疚、告別未竟;亦可能借用「葬禮」這類情境,把特定人物(如心上人)合理「召喚」到場——一種夢的巧妙佈局

· 闖入的聲音:例如鬧鐘被夢偽裝成「背景音樂」「父母喊停」,保護睡眠,同時把潛在的不滿或渴望化成敘事

為何你的夢看似「荒謬」?因為它很聰

佛洛伊德稱之為**「夢的工作」**:為了通過「內在審查」,夢會進

· 凝縮(多個念頭合成一幕)

· 移置(把情緒轉嫁到其他角色/物件)

· 象徵(用可被接受的畫面說不可言說的事)

· 次級修補(把零散碎片縫合成看似合理的劇情)

你以為看不懂,是因為它寫得太高明

佛洛伊德的三步自我解夢法(實用版

1. 醒來立刻記錄:寫下場景、角色、對白、身體感覺與情緒(驚、怒、羞、鬱),短句即可

2. 找日常鉤子:最近三天/一週有什麼強烈事件、想法或壓力?夢的素材往往來自這裡

3. 問「還能怎樣解」

這場夢如果是願望的達成,它在滿足我哪一個需要?(自由、補償、報復、重逢、被看見

有哪個元素,是象徵了別的人或事?(職場上司=嚴苛父母?

最強烈的情緒出現在哪一刻?那通常是核心

小提醒:夢不是法庭,它揭示傾向,不判定善惡。解夢的目標是理解與調整,而不是自責或貼標籤

為什麼佛洛伊德,仍然值得今天的你讀

雖然精神分析發展至今已多元流派(如榮格、客體關係、依附理論等),佛洛伊德的兩個遺產依然重要

1. 夢有心理意義——它是心靈的自動修復與情緒整合

2. 「不可說」不等於「不存在」——被壓抑的,會以別的方式回來(夢、口誤、身體症狀、關係衝突)

在這座速度極快、壓力極大的城市,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是一種韌性。你未必需要躺上經典的長沙發;從今晚開始,把夢記下來,給自己三分鐘,問一個更好的問題:
「這個夢,想替我完成什麼?

給忙碌香港人的速記

· 夢不是神諭,也不是雜訊——它是潛意識的語言

· 每個荒謬的畫面背後,藏著願望或恐懼

· 解夢最好的工具不是字典,而是你的日常與情緒

· 夢會保護你(讓你繼續睡),也會提醒你(讓你正視未竟之事)

· 理解夢,就是開始理解自己

今晚好夢。明天更清醒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7DF5h3uxk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