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當科學飛奔,人性如何跟上?

在香港,STEM 是熱詞、創科是口號,我們着迷於「更快、更準、更智能」。但愛因斯坦早就提出警示:「我們的人性已遠遠落後於科學技術。」這不是反科技,而是提醒:技術進步若沒有價值與想像力相配套,只會把問題放大。以下,讓我們用一篇「給香港讀者的愛因斯坦入門」,把他留給我們的幾把關鍵鑰匙,真正握在手裡

01 教育:把忘光課本後,仍留得住的東西

愛因斯坦對教育的定義極簡也犀利:「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面對考試導向的文化,這句特別扎心。對他而言,教育不是背答案,而是培養好奇、勇於提問與獨立判斷。他甚至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給香港的啟示是——課室之外的閱讀、辯論、實作與失敗,才是把知識化為能力的關鍵

02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

愛因斯坦最常被引用的一句:**「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存量,想像力是增量;知識有邊界,想像力替我們打開下一個房間。對城市而言,這代表兩件事

· 研發要容許「一開始看起來荒謬」的想法。若所有方案都像標準答案,創新只會在原地打轉

· 科研之外要擁抱藝術、人文與哲學,因為真正的創造需要跨域的想像肌肉

03 簡明與深刻:把複雜說清

他說:「如果你不能簡單說清楚,就是你沒有完全明白。」在政策、科技與財經的公共討論裡,清晰的語言就是公共信任。對每位專業人士亦然——懂不是放在履歷表,而是讓非專業者也能理解的能力

04 科技與倫理:進步要對準

武力不能維持和平,只有互相理解才可以。」在他看來,科技只是工具,方向來自價值。他不止一次擔憂人性落後於科技:如果我們只會把 AI、數據、算法用來擴張效率與監控,而不是提升福祉、公平與理解,城市會更冷、更硬。
給今日的答案是三個關鍵詞:責任設計、風險治理、以人為本。技術先行可以,但請把倫理與制度同時上線

05 失敗、耐性與勇氣:創造者的三種美

並不是我很聰明,只是我跟問題相處得久一點。」偉大的進步多半出自長期主義與對失敗的寬容。他也說:「在科學上,每一條路都該走一走,發現走不通也是貢獻。」對任何創業、科研或職涯轉型的人,這是最務實的鼓勵——把問題拆小、先開始做、允許走錯路

06 獨立思考:不做沉默的多

這世界不會被作惡的人毀滅,而是被冷眼旁觀、保持沉默的人。」他反權威,但不是反秩序;他要的是以證據為本的理性與公民勇氣。在訊息極化的年代,別把「看報=被誤導、不看報=無知」當玩笑,而要用更嚴謹的資訊飲食習慣——交叉核對、追來源、反思偏見

07 生活方式:節制的自由,才走得

他嘲諷「豬籠式理想」:把享樂當人生目的。真正的自由來自節制與專注——「把龐大的任務拆成可管理的小步驟,然後從第一步走起」。你會發現:嚴謹的作息+對熱愛的持續投入,比浮誇的焦慮更有力量

08 兩個無限:宇宙與人類的愚蠢

宇宙與人類的愚蠢是兩個無限,而我對宇宙還不確定。」這句幽默背後其實是謙卑:知識圓圈越大,與無知接觸的圓周越長。學得越多,越懂得保持開放,不輕易下判斷——這正是做學問、做決策、做人的共同底線

 

給香港讀者的「愛因斯坦式行動清單

· 每日一問:今天我問出了哪一個更好的問題

· 小步快跑:把難事拆成 30 分鐘版本,今晚先做第一格

· 跨域攝取:每週給自己一份「非本行」的內容(音樂、哲學、歷史、詩),餵養想像力

· 說清楚:用三句話,把你手上的複雜專案解釋給非專業朋友聽。若做不到,回去重想

· 技術向善:任何新工具上線前,先問三題——誰受益?誰受害?如何減害

· 勇於承擔:看見不合理,禮貌而堅定地發聲;沉默從來不是中立

 

愛因斯坦留給我們的,並不只是 E=mc²,而是一套把聰明變成善良,把技術導向人本的生活與思考之道。當科學飛奔,人性也要跟上;當世界越來越複雜,我們就越要把重要的事說簡單、做紮實、想長遠。如此,知識才不只是速度,而是光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MXMVjw6AA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