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怎樣談「德」:誰算好人?我們需不需要做「好人」?

在香港這樣一個講效率、講規則、又時常在價值衝突中拉扯的城市,老子在《道德經》裡對「德」的理解,其實比我們想像更實用。它不只是「品德高尚」四個字,而是一套順應事物本然規律的做人做事之道

什麼是「德」

用老子的話說:道是規律,德是規律在萬物中的呈現。道看不見、摸不著;德,就是萬物各自按其本性運行的樣子

· 樹有樹性,水有水性;人也有人性與天賦。當它們不被強行扭曲,各自得其所是,這個「得其所」就是德

· 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成就他者而不據為己有、不倚功自矜、不去控制——這種不逾越的分寸感,就是高階的德

38章的要義:上德與下

《道德經》第38章是理解「德」的樞紐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德行不自我標榜。發於本心、順乎自然,做了就放下,故而「有德」

·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口口聲聲講德、怕「失德」的人,心裡惦記的是名節與表演,反而離德更遠

接着老子分層次說: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當社會離「道」越來越遠,只能用越來越外在、可表演的規範來填補空洞;到最後只剩「禮」面的客套與形式,反成亂端之始。意思不是否定仁義禮,而是警惕倒果為因的道德化與過度規訓

好人的標準是什麼

在老子的框架裡,「好人」不是背滿口號的人,而是不違其性、不害其生的人。判準很簡單

1. 是否順勢而為:做事是否合乎事物自身規律

2. 是否不逾越:有能力卻不操控、不佔有、不邀功

3. 是否不矯飾:少說教,多成就;做完不留痕

這跟我們常見的「高調行善、道德捆綁」很不一樣。老子更重視節制與分寸,而非道德姿態

我們需要做「好人」嗎

老子的回答是:需要,但別活成「好人的表演」

· 若以自然之道為準:在家庭、公司、社會的角色中,盡其所能而不過度干預,這是「上德」

· 若以人設與評價為準:拚命證明自己是「善良」「正義」,卻常用善意之名行控制之實,這是「下德」

在香港的三個落地做

1. 管住想「立馬解決」的手:遇到同事失誤、子女叛逆,先看規律是什麼——此刻最需要的是時間?邊界?還是資源?不急於「替他活」,是尊重其德

2. 做完就放下:做義工、帶團隊、照顧家人,盡了本分就不計較回報。把功勞變成公共資產,就是「生而不有」

3. 少一點道德語言,多一點規律語言:與其說「你應該」「你不應該」,不如說「這樣做會帶來什麼效應」「那樣做的成本與風險是什麼」。用事理替代指責,彼此都輕鬆

「無為」不是不作

老子的「無為」是不違規則之為。在管理與政策層面,無為是

· 定邊界、配資源、明責任,少干預微觀選擇

· 讓系統自我調節,把「控制」換成「成全」

道與德的關係,一句話

道是體,德是用;道生,德畜。
道給出方向與規律,德把方向化成可見的秩序與風景。當人事合乎其性、各得其所,德就顯現了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5ZwEAtu9Q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