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把人性看成「逐利」的人,如何改寫了中國政治?

「人性本善,定係本惡?」香港人讀《三字經》記得「人之初,性本善」,再讀《荀子》又見「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但到了法家代表韓非這裡,第三個答案出場——人性非善非惡,而是「逐利」。正因如此,他主張用嚴刑峻法對症下藥,替君主打造一套「靠制度而非人情」的統治術,最終被秦王政採納,為秦始皇一統六國提供了理論引擎

他是誰:荀子弟子,卻走出一條法家

韓非(約前280—233),戰國末期韓國公子,出身貴族、口吃卻善著述,師從荀子。雖為儒門出身,思想卻與儒家背道而馳——他繼承商鞅的現實主義,更進一步把「人性如何運作」說清楚,形成有名的性本利

人性觀:非善非惡,重在「利

韓非子筆下,人行為的出發點多是利害計算——不是道德高低,而是成本/收益。
他嘗試解釋:上古「淳樸」並非道德更好,而是資源多、人口少,不需爭奪;到戰國資源稀缺、分配不均,人當然為利相爭。
因此,他不相信「以德化民」,也不迷信「愛民」能止亂——就如世上最愛你的父母,也未必管得好孩子;何況一國之眾

統治術:重刑少賞,以法代

既然人性以利衡量,治理就要合乎這個邏輯

· 刑重於賞:賞多則稀釋激勵,久之無效;避害的力量往往比逐利更可靠,所以重罰對維持秩序更有用,尤其在富足階層身上

· 不信人,信制度:君主最大風險是「信人」;一旦把權柄交給親信、后族、太子派系,便容易被操控。制度要能約束臣僚逐利的天性,而不是寄望其德行

· 防範權貴:韓非最不放心的,正是離權力最近的宦官、寵臣、權貴家族——他用大量故事告誡君主:別把朝廷運行寄望於人情

一句到尾:讓百姓信你,但你不要去「信」任何人;你只需要信「法」

為何影響深遠

秦王政(秦始皇)大用法家,商鞅變法鋪路,韓非理論補完:「以賞罰導行為、以法度防作惡」。此後兩千年,雖朝代起落,但**「法家工具箱」**一直是皇權的標配:重刑、嚴密行政、考課獎懲、集權制衡……無不見其影子

爭議與反思:人,只是逐利嗎

韓非承認,極少數人會超越利害、守其信念;但他建議以制度壓制這類「不受控」的力量。這點最易惹人不適

· 人只有私利?其實「利」還有公利:為群體、榮譽、責任而犧牲自利者並不少見。價值觀會塑造行為,社會所推崇的價值,正由掌權者的宣傳與制度引導

· **只靠重罰可持久?重罰能止亂於一時,卻未必能製造長期的信任與活力。現代政治更強調「法治+權力制衡+公民自由」**的組合,讓人有參與與表達的空間,長期而言比恐懼更可持續

給香港讀者的啟

· 看穿「人性算法」:在公司、組織、甚至家庭安排制度時,別單靠口號;把激勵與約束設計清楚,比道德勸說更有效

· 制度勝過人情:擇人任事固然重要,但流程、規則、權責分明才是抗風險之道

· 別忘了公利:法家讓我們看到現實的一面,但社會要走得遠,仍需培養共同價值與信任——兩者並不矛盾,硬制度+軟文化缺一不可

韓非子的厲害,在於不與人性談理想,而是與人性做交易。他讓我們正視:如果不設計制度,逐利的本能就會設計我們。理解他,未必是為了變得冷酷,而是為了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一套更不會失靈的運作方式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JTaLRxrjQ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