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弗蘭克:在地獄中活出生命的意義
提起《活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許多香港讀者或多或少聽過。作者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是一位奧地利猶太裔精神科醫生。他在納粹大屠殺時期被關進集中營,全家人幾乎全部遇害,只有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這段極端的生死經歷,不僅成為他人生的轉折,更讓他開創出影響深遠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
從集中營裡的觀察
弗蘭克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見證了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變化。他把囚犯的心理分成三個階段:
1. 恐懼:剛入營時的極度驚慌與幻想,期待自己還能倖免。
2. 冷漠:逐漸麻木,對暴行不再驚訝,甚至像行屍走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3. 恢復:當獲得解放,卻發現自己已無法立刻感受到快樂,甚至出現「人格解體」,一切恍如夢境。
這些觀察顛覆了人們以為「只有痛苦和恐懼」的想像。他發現,能否活下來,不單靠體格,而在於內心是否還有「活下去的理由」。
意義療法:找到「為什麼」
弗洛伊德認為人受慾望驅使,阿德勒主張人因自卑而奮鬥,而弗蘭克則堅信:人最根本的動力,是追尋生命的意義。
在集中營裡,他看到一些人能靠著某個「精神支柱」熬過去:有人靠夢想團聚,有人因信仰支撐,有人單純為了等一個「值得的人或事」。一旦失去這個意義,人就會崩潰。
他總結了三種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
1. 投身有價值的事業:成功與幸福不是直接追求的,而是副產品。
2. 迎接不可避免的苦難:苦難雖痛苦,卻能磨鍊人格,成為精神資產。
3. 去愛某個人:愛不止於肉體的存在,即使隔著死亡,愛仍能給予人堅持的力量。
書中故事:痛苦也能轉化
弗蘭克舉過一個案例:一位老人因妻子過世而抑鬱多年。弗蘭克問他:「如果是你先走,留下她一人承受痛苦呢?」老人頓悟:原來自己的痛苦,是替妻子承擔了這份悲傷。找到意義後,他也獲得了釋懷。
正如尼采的名言:「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方式。」
對我們的啟示
對香港人來說,《活出生命的意義》提醒我們:
· 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人生依然有意義。
· 成功並不是唯一標準,找到「值得」的方向才是關鍵。
· 苦難不一定是詛咒,也可以成為磨礪人格的機會。
· 愛,是最堅實的精神支柱。
弗蘭克用親身經歷證明,人不能決定環境,但可以選擇態度。他曾說:「人最後的自由,就是在任何環境下選擇自己的態度。」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8N0jmZ1ak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