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家楊朱:從「一毛不拔」到「貴己保真」

提到「一毛不拔」,不少香港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吝嗇自私。但這個成語的源頭,卻和兩千多年前一位道家思想家楊朱息息相關。問題是,他真的是極端自私的人嗎?還是後人誤解了他

一個被誤解的典

故事來自春秋戰國。墨子弟子秦谷離問楊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毛能拯救天下,你會做嗎?楊朱沒有正面回答,因為他覺得這是假設性的問題。
後來孟子評論說:「楊子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於是「一毛不拔」就成了自私的代名詞。但其實,楊朱的完整思想是:「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惜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意思是,他既不願犧牲自己去成全天下,也不會因天下的奉獻而佔便宜。這不是狹隘的自私,而是一種「尊重自我,不損他人」的態度

楊朱其

楊朱生活在戰亂不斷的時代。他曾自稱老子門生,深受「無為而治」的思想影響。但面對動盪社會,他更強調個人生命的價值與養生之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貴己學派」。
在當時,天下思想可謂「不歸楊,則歸墨」。可見他影響力之大,甚至與墨子學派並駕齊驅

三大思想核

1. 生死論
楊朱認為,無論聖人還是暴君,最終都要面對死亡。生命短暫,追求長生不老只是幻想。既然如此,人生應該好好活在當下,去體驗、去感受,而不是為了名聲或榮華把自己折磨到半死

2. 貴己
這是他的核心主張。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真正能享受快樂的日子不多,所以更要善待自己。
但「貴己」並不是放縱自私,而是——不要為名聲、地位、財富犧牲自己,也不要損人利己。若人人都能「不取人一豪,不損人一利」,社會自然安定

3. 全性保真
楊朱主張「順應自然之性,保持真性情」。不要被名譽、財富、權勢束縛,否則只會活在恐懼與依附中。真正的自由是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按照天性去生活

為何會被誤解

儒家強調「捨己為人」,帝王也需要「嚴刑重法」來維持統治。楊朱的「重視個人生命,不被道德綁架」在當時顯得過於叛逆。最終,他被貼上「極端自私」的標籤,逐漸被主流思想排斥

對香港人的啟

生活在高壓城市,我們經常被「責任」與「犧牲」綁架:為家庭、為公司、為社會,最後卻忘了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楊朱的提醒是

· 重視自己,但不損害他人

· 名聲、財富、權位都不是最終答案,活得真實才是

· 人生有限,不必被外物束縛,珍惜能快樂的十幾二十年

楊朱的思想或許過於前衛,卻像一道劃破長空的流星,為後世留下了「個人主體」的火光。今天再讀「一毛不拔」,我們或許應該少一點批判,多一份理解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a2iwnLXuY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