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被「金字塔」誤讀的心理學巨人,真正教我們如何活得更自由

提起馬斯洛(Abraham Maslow),多數人腦海即刻浮現那個「需求金字塔」:最底層生理、安全,然後愛與歸屬、尊重,頂層是自我實現。其實——馬斯洛從來沒有畫過金字塔。這個圖,是後來管理學為方便教學而簡化出來的版本,既易記也易錯。真正的馬斯洛,更關心的不是把人分層,而是怎樣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持續成長、活出意義

近年,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整理馬斯洛的手稿,提出更貼近原意的「帆船模型」:人生像一艘小船在海上航行——先把船身打穩(基本需求),再升起風帆(成長需求),靠風勢去探索更遠的海域。對節奏急、壓力重、經常被KPI追著跑的香港人來說,這套思路比一座死板的金字塔,有用得多

他其人其事:人本主義的領航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把人當「待修理的機器」,而是強調尊嚴、自由意志與潛能;他研究的焦點,是什麼令生命值得過——不是只把焦慮、抑鬱壓低到「可運作」就算,而是讓人走向豐盛與成熟

金字塔之外:馬斯洛真正想說

考夫曼提出的帆船模型,把需求分成兩大組

船身(安全保障:先不漏水,才談遠航

· 安全:身心的穩定與可預期(不只係有冇錢,仲包括關係、工作環境的安全感)

· 情感連結:被看見、被理解、有人同行(不等於多社交,而是高質量連結)

· 自尊:內在的自信與價值感(不是外在頭銜,而是「我值得」的底氣)

風帆(成長動能:你想去邊,就靠呢三塊帆

· 探索:對新知與新體驗的好奇,讓未知變得可理解、可掌握

· :不只是「要被愛」(匱乏),而是去愛——對人、對事、對世界的投入

· 目標:把熱愛轉化成長期使命(不是別人眼中的成功,而是你心裡的召喚)

金句要點:船身屬「匱乏性需求」(缺了會焦慮),風帆屬「存在性/成長性需求」(帶你走向意義)。
把全部心力都砌在「更安全」上,小船可能會被你釘死在岸邊,永遠起不了航

為何特別啱香港人

· 高壓社會的「穩進」次序:先補好船身的漏洞(睡眠、界線、基本財務),再升帆。不是要你裸辭闖天下,而是穩陣地冒險

· 把焦慮變成地圖:探索不是任性,是讓不確定變可預期;你越熟悉未知,焦慮越少,韌性越高

· 重新定義成功:由「搵到幾多」轉為「我在做值得的事」,幸福不是終點,而是在航行中的狀態

自我實現之上:馬斯洛的終極一層——自我超

馬斯洛晚年更提出**「自我超越」:當一個人頻密地感到高峰體驗**(那種「我就係為呢件事而生」的通透感),生命會自然越過「我想要甚麼」,轉而關心我能為更大群體帶來甚麼
這不是苦行或自我犧牲,而是專注投入帶來的忘我——當你在做熱愛與擅長的事,而且它能改善他人與世界時,個人的需求反而更容易被滿足

三個小練習,今日就升

1. 10秒延遲法(修船身):當情緒起波瀾,先拖10秒再回覆;讓理性介入,避免把洞撐大

2. 微探索清單(開風帆):每週做兩件「細膽冒險」——試新餐廳/新路線、去一個講座、同陌生人聊五分鐘

3. 高峰體驗日誌(找北極星):記下讓你覺得最有生命力的時刻;三星期後,把共通元素抽出來,初步形成個人使命句

結語:別再被金字塔困

馬斯洛不是教我們一層層「打卡」,而是提醒:人生是航海,不是登塔
先補好船身,再升起風帆;在風浪裡學會探索、去愛、立目標。當帆順風、航道清晰,你會發現——持久的幸福感,來自在路上的那份自由與意義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LquWXjn0QA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