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從「理性之神」到崩潰邊緣,一個天才最真實的樣子

提到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多數人會想起萬有引力、三大運動定律,還有那顆掉下來的蘋果。但在這位近代科學奠基人的傳奇背後,還藏着一段少為人知、甚至令人不安的心靈史:1692  1693 ,他出現嚴重失眠、顫抖、妄想、與「空房間裡的人」對話,甚至偏執地覺得友人設局害他;他曾怒斥洛克,亦承認自己「失去以往的思維連貫」。一代理性巨匠,竟然走到精神失常的邊緣

崩潰從何而來?煉金術與重金屬之

牛頓不只研究數學與物理,他還深陷煉金術數十年,留下約百萬字相關手稿。他相信「點金石」與長生靈藥的可能,長時間在實驗室加熱、蒸餾金屬——尤其水銀。後世檢驗其頭髮樣本,汞含量高於常人約四十倍;而長期接觸汞蒸氣會引發顫抖、抑鬱、偏執,與他當年的症狀驚人一致。這一說法,成為解釋他短暫崩潰的主流線索之一

當然,也有人從性格與精神醫學切入:有人推斷他終身帶有雙相情感障礙傾向;也有人指出他在社交上的冷淡、強迫式專注與迴避公開演說,或與口吃、甚至亞斯伯格症候群特質相關。小時候失怙、與繼父關係惡劣、長期被排斥的校園經驗,亦可能塑造了他孤僻、好勝、易怒的一面

理性與神祕並存:聖殿、啟示與「七色彩虹

牛頓的世界觀,並非現代人想像的「只信實證」。他一方面建立嚴密的數學物理體系,另一方面又沉迷於**《啟示錄》與《但以理書》的年代密碼,甚至計算出世界「不會早於 2060 年終結」。他還痴迷重構所羅門聖殿的尺寸與用途,認為那是理解上帝設計宇宙的關鍵;他把彩虹定為七色**,不僅因為光學實驗,更因「七」在聖經傳統裡被視為神聖數字。對今天的我們,這些看似古怪;對當時的牛頓,卻是一套自洽的理性神學整合工程

天才也會「小器」:爭議、偏執與凌厲手

牛頓不擅社交,卻很擅長學術角力。最轟動的莫過於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發明之爭,纏鬥二十多年。他亦與皇家學會同僚胡克關係緊張,甚至在後者過世、自己掌權後,有抹去對方工作記錄的指控。另一方面,他在皇家鑄幣廠任職時,追查偽幣近乎冷酷——喬裝進酒館套料,蒐證逼供,最終讓多名偽幣者被定罪處決。這位實驗室天才,在制度執行上亦展現冷硬到近乎無情的一面

友情、情感與「潔癖」的人

牛頓一生未婚,也幾乎避開情感牽扯。他自訂「守貞」規訓,透過工作、閱讀與沉思「轉移欲望」。他維繫關係靠書信多於見面,對批評高度敏感,常延後發表成果;而一旦被質疑,就以尖刻文字迎戰。這樣的性格,讓他成為孤高的學術巨塔,也註定了他在人群中不討喜

我們該如何理解牛頓

把牛頓簡化為「理性之神」是方便,但也失真。他同時是極端專注的研究者、迷信與理性並行的思想者、性情乖戾的同事、以及制度執行的鐵腕官員。他會崩潰、會妄想、會偏執,但也在長達數十年的孤獨耕耘裡,建立了現代科學的骨架。天才不等於完人,偉大成就也不會自動抹平人性的皺褶

給香港讀者的三個啟

1. 理性不是天賦,而是訓練:牛頓的突破來自長期專注與自律——即使情緒失序,他仍能回到工作枱前,把問題算到透

2. 接受人性的複雜:科學與信念、理智與偏執,可以同時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關鍵在於把可檢驗的部分做對

3. 制度與執行力同等重要:從皇家鑄幣廠到學術管理,牛頓提醒我們:科學與城市治理一樣,需要嚴密、證據與決斷

1693 年後,牛頓逐漸走出低谷,晚年身體大致健康,繼續在學術與公職間穿梭。當我們只記得他與蘋果的故事,不妨也記住這位天才的裂痕:正是那些不完美,讓他的偉大變得真實,也讓我們相信——不必無瑕,依然可以改變世界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6xXU620wag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