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舒本華:一位「被嫌棄」卻改變世界的孤獨哲學家

在「成功學」與雞湯滿天飛的年代,舒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像一把逆風而行的刀。他不談勵志,專講人生之苦;不靠交際,偏要獨行。他被母親嫌棄、被學界冷落、與同時代大師不對盤,情路亦坎坷——但最終,他以冷峻的思想,成為歐洲哲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巨人。對壓力山大的香港人來說,舒本華或許是你未曾細讀、卻最值得認識的那個名字

四座城市,串起一生的「不合群

漢堡:富商之子拒做生意人
1788 年,舒本華生於德國但澤(後移居漢堡)。父親是見多識廣的商人,盼兒子繼承家業,所以從小讓他學會計、學經商。他也確曾動搖,但 15—17 歲隨家人遊英法,看遍倫敦的繁華與虛榮、在法南登山、又在土倫畫廊見到六千名俘虜,少年心頭開始翻湧:世界並不仁慈,苦難才是底色。回到漢堡,他對會計工作厭倦至極,常在帳本間偷看哲學書,父親突然離世,更加深了他對生命陰影的凝視

魏瑪:文壇沙龍中的「格格不入」
母親約翰娜搬往魏瑪,與歌德等名家往來密切,成為上流沙龍的女主人。她欣賞文藝,卻從不待見這位「不討人歡喜」的兒子——母子終於決裂。被趕出家門後,舒本華在鄉間旅館閉門疾寫,完成首部著作《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並考取博士。母親看了書稿冷嘲一句「好像寫給藥劑師看的吧?」,他氣得回信:「將來人們只會因為你是舒本華的母親而記得你。」這段關係裂痕,也成為他一生對感情與人性的悲觀注腳

柏林:硬撼黑格爾,慘敗卻不屈
1818 年,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出版,自信爆紅,結果「靜悄悄無人問津」。為扭轉局面,他到柏林開課,偏偏把課排在當紅的黑格爾同時段,想正面較量。結果黑格爾大講堂座無虛席,他課室卻門可羅雀。舒本華不服,長年抨擊黑格爾與費希特,學界名聲更差。期間還與鄰居爆發衝突,被判每年支付賠償至對方去世——硬骨頭的代價,就是一路受挫

法蘭克福:獨居三十年,遲來的掌聲
霍亂蔓延時他離開柏林,定居法蘭克福,過上近乎隱士的生活:規律作息、長距離步行、讀書寫作、與一隻捲毛狗相伴。他廣讀柏拉圖與康德,迷上《奧義書》,把東方思想融入西方哲學框架,鞏固「意志」與「表象」的核心。63 歲時,《附錄與補遺》橫空出世,文筆犀利通俗,一掃早年的晦澀與曲高和寡,社會在革命幻滅後更能領會他的冷感與清醒,他終於爆紅。瓦格納深受啟發,音樂創作自此一變,舒本華的名聲也水漲船高。從少年到老者,他終於等到那句——「走了一整天,今晚走到了,足矣。

他到底在說甚麼

世界是意志,人生本含苦痛
在舒本華眼中,世界的本體不是理性,而是一股盲目的、無止境自我推動的「意志」。生存、慾望、競逐,都是意志的衍生;因目的永無終點,人因此註定不滿與受苦。這種「悲觀主義」,不是叫你躺平,而是要你把眼睛睜開:看清欲望如何牽引你,看清社會如何以成功話語綁架你

擺脫苦痛的幾條路
他提出三條減苦路徑

1. 審美直觀:沉浸於藝術與自然之美,暫時從欲望機器中抽離

2. 慈悲與道德:理解他人同受意志折磨,因共苦而行善

3. 禁慾與節制:放下無盡的追逐,練習簡約與自律

為何特別值得香港人讀

· 高壓社會的清醒劑:在 KPI、樓按、跳槽、考牌的漩渦裡,他提醒我們:痛苦並非個人失敗,而是結構性的。先認清「意志」的牽引,才懂得選擇

· 抗干擾的專注力:他一再被冷落,仍長年打磨同一套思想。面對資訊轟炸與短平快娛樂,這份耐性稀缺而珍貴

· 不迎合的勇氣:與主流唱反調會付出代價,但真知往往不在熱鬧處

· 情緒管理的底層邏輯:理解欲望挫折痛苦的循環,學會在審美、運動、規律中找到「抽離位」

· 對名與利的正確距離:他在 63 歲才走紅,證明價值與即時掌聲並非同一回事

「被嫌棄」背面的力

舒本華的一生,的確不討喜:不世故、愛針砭、對人性冷語相向;但也正因如此,他避開了迎合與自欺,看到了更殘酷也更貼近真實的層面。他年輕時寫下的陰影,成了老年時的光——不是因為世界變好了,而是因為他學會把光從黑暗中「抽」出來

哪裡有陰影,哪裡就有光。
在這城市裡,我們不必時刻陽光;承認苦,仍然可以活得漂亮。若有一天你也覺得被嫌棄、被誤解,不妨想起舒本華:堅持把難的想清楚,把真的說出來,把日子過規律,把心放簡單。遲來的理解,也許正在路上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tt0-BIWCU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