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從「軸心時代」走來、以一生守護理性的人

德國哲學家亞斯貝爾斯提出「思想的軸心時代」——約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尤其前500年前後——人類在中國、印度、希臘與古以色列幾乎同時爆發思想的巨變。孔子、老莊、佛陀、猶太先知與希臘哲人並起,奠定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概念框架。在這群巨人中,被稱為「西方哲學之父」的蘇格拉底,最像一把點醒時代的火種:他不留著作,卻以對話與行動,改寫了「如何思考」這回事

他是怎樣的人:丑相、清貧、卻帶著耀眼的精神力

公元前470年生於雅典,父為雕刻師、母為助產士。相貌其貌不揚,衣著樸素,常年赤腳,但體魄強健、節制自守、能耐嚴寒與飢餓。他幾乎不為金錢所動,不收學費,學生更像朋友。瘟疫肆虐時,他染病而復原,隨即回城照料病患;戰爭爆發,他上前線,在波提迪亞等戰事中表現勇敢。節制、勇氣與正義,不只是他談論的德目,更是他的生活方式

哲學轉向:由自然之「何以然」到人的「應當如何

青年時代的蘇格拉底受自然哲學與智者學派影響,追問萬物本源與辯論技術;四十歲前後,伯羅奔尼撒戰爭與德爾斐神諭成為人生轉折:朋友前往問神,得到「無人比蘇格拉底更智慧」的回答。為了反證,他走訪政客、詩人與工匠,發現很多人「不知其不知」。他明白神諭的真正意思:智慧不在於全知,而在於承認自己的無知,由此啟動不斷審視與求真的人生

為何總愛「駁人」:因為他在做「思想助產士

蘇格拉底的對話法,不是抬槓,而是連環追問、去除矛盾,逼使對談者由「以為懂」走到「承認未懂」,從而自己把真理解「生」出來。他相信智慧不可灌輸,只能自覺;所以他走進市集與廣場,與任何人談正義、勇氣、虔敬、善與幸福——那一句「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是他方法的凝練

家庭剪影:與「悍妻」的相處,是他的節制

與小他約四十歲的妻子贊西佩育有三子。傳聞她脾氣火爆,曾怒而潑水,他只淡淡一句:「打雷之後必有落雨。」他說自己與她相處,如馴馬者御烈馬——能與最難相處的人同住,便能應付世間其他考驗。此處你看見的,仍是他「節制」與「自持」的德性

公民與士兵:行於城邦、死於城

他曾在冰雪中赤足巡哨,也曾戰地救友。對城邦,他既批判陋習,也尊重法治。公元前399年,他被控「敗壞青年、不敬神明」,遭陪審團判死。他的門生安排他逃亡,被他拒絕:既受城邦法律之審判,便以身承擔,不讓法律威信崩塌。他在眾人面前從容飲下毒芹,守住了一生的理性與信念

他留下了什麼:把哲學從「知識」變成「生活之術

在蘇格拉底之前,希臘思想多問自然與技藝;自他之後,哲學轉向「如何過好一生」。他把重心放在靈魂的照料——何為善、何為正義、如何成為有德之人——並以對話、審判與身教,教人把理性落在行動。柏拉圖以《對話錄》保存其風采,亞里士多德、犬儒與斯多噶學派延續其精神;可以說,西方哲學的主線,皆從他所開的門走進去

為何今天(尤其在香港)仍要讀蘇格拉

在資訊爆棚與口號漫天的年代,我們更需要他的三種能力

1. 自知其不知:先問前提,再下結論;不被權威與情緒牽著走

2. 對話的勇氣:以問題打開問題,用理據而非音量說服

3. 把德性活出來:節制、自持、正義與勇氣,不止寫在牆上,要行在腳下

一句話總結:蘇格拉底不是「愛駁嘴的怪老頭」,而是把「如何活得明白」變成公共行動的先鋒。他用一生示範:真正的自由,來自對靈魂的照料;真正的尊嚴,來自在真理與法律面前不逃避。這份清醒與定力,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缺、也最需要的東西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ICGleq9Vw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