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艾倫伯格:把數學拉落地,教你點樣唔好畀世界呃

如果你曾經問過自己:「數學除咗考試仲有咩用?」美國數學家兼暢銷作家喬丹・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大概係最適合同你傾呢個題目嘅人。他唔單止係研究尖端數論嘅學者,亦係位極具幽默感嘅知識普及者——用故事、生活例子同清晰邏輯,教大眾用「數學思維」睇清呢個世界。中文譯作《魔鬼數學》嘅代表作,唔係教你做複雜運算,而係教你點樣唔好被似是而非嘅數字與結論誤導

為何佢值得香港讀者認識

香港人每日面對鋪天蓋地嘅數據:樓市走勢、疫症曲線、投資回報、學校排名、KPI……如果冇一套穩陣嘅思考框架,好容易被「專家語言」帶住走。艾倫伯格主張嘅「數學思維」,正正係分辨真相與噱頭、理性做決策嘅最佳工具。佢將艱深理論化為日常語言,提醒你

· 歸納真理:見到十次都啱,未必代表永遠啱

· 演繹的力量:結論靠前提,邏輯鏈要逐環檢視

· 機率與風險:低機率事件也會發生,叫「奇蹟」只因你唔識算

他怎樣把抽象變成好玩

《魔鬼數學》最出圈嘅段落之一,是「巴爾的摩股票經紀人」的故事:經紀人用群發電郵的方式,保證總有一小撮人見到自己「連續十次預測準確」,自然會奉佢為神——其實係機率篩選的錯覺。艾倫伯格用呢類情節,拆解你對「準確率」「顯著性」「大數定律」的誤解,令你識得對統計與因果保留合理懷疑

同時,他亦善於把宏大命題講到貼地

· 伽利略主張宇宙的共通語言是數學

· 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為理性傳統奠基

· 歐幾里得以公理搭起演繹大廈

· 牛頓用微積分寫出自然定律

· 高斯、非歐幾何、愛因斯坦提醒我們:舊真理會被擴充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則告訴你:任何形式系統都有盲點

艾倫伯格並非要你膜拜數學,而係要你理解數學如何工作——真理往往來自假設推導檢驗的耐心過程,而唔係一句權威口號

數學思維,如何幫到香港人

· 投資:識得分辨「回測神話」與「樣本偏差」,唔再被「十年十倍」嘅故事吸走

· 公共議題:面對「圖表殺人」,你會先問「座標點樣揀?控制變量未?平均數有冇被極端值拖歪?」

· 職場決策:懂得區分相關因果,避免用 KPI 自欺

· 生活大小事:疫症風險、醫療選擇、保險條款、學校排名——期望值風險承擔的框架,往往比直覺可靠

他的野心:讓理性成為常

艾倫伯格最吸引之處,不在於搬演公式,而在於他對「理性公共文化」的堅持。他借達文西的構圖、黃金分割的美感、以至 SETI(地外文明搜尋)用數學發訊的嘗試,說明數學不只屬於實驗室,同時滲入藝術、科技與人文的邊界。他相信——理性不是冷酷,理性是同理心的基礎:當我們可以用清楚、誠實的方式理解世界,就更不容易被恐懼和謠言操控

入門艾倫伯格的幾個錦

1. 由好奇出發:唔明白統計圖?先問問題,而唔係急住相信

2. 追前提:任何「結論」之前,先搵佢嘅「假設」

3. 與不確定共存:學會用機率語言講風險,而非追求絕對

4. 保持寬容:數學史告訴我們,舊理論會被修正——錯唔係羞恥,唔肯修正先可怕

一句總

喬丹・艾倫伯格係那種把數學還原成人生技能的學者:他要你記住的,唔係一串公式,而是一種不容易被世界呃的能力。對於資訊爆棚、節奏急速的香港,呢種能力,正是我們的「防身術」

想再深入?先讀《魔鬼數學》,從機率、統計到因果,逐步建立你嘅理性肌肉;之後再將這套框架用於投資、健康、教育與公共討論——你會發現,數學思維其實好溫柔,因為佢幫你更清醒、更自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A1bJeby8U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