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少年:從神話到心理學的香港式解讀

在榮格心理學中,「永恆少年」(Puer Aeternus)是一個極具詩意卻又帶著危機的概念。它最早源自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所指的是希臘神話裡手舉火炬的孩童神伊亞克斯(Iacchus)。他象徵光明、希望與生命力,是永恆神聖的少年

然而,當這個概念被榮格轉化為心理學語言時,就不再只是浪漫,而是一種心理狀態:那些不願意長大、永遠停留在青春階段的靈魂

文學裡的浪漫少

永恆少年在文學作品裡往往迷人又具啟發性。最經典的例子是 聖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

· 小王子天真浪漫,追尋純潔的愛與真理

· 他拒絕世俗現實,帶著一份不被污染的童真

· 這種氣質讓他成為跨越世代的「心靈偶像」

這些特質,讓永恆少年在藝術和創作上充滿靈感。他們真誠、理想主義,甚至帶著一種近乎神聖的純潔感

現實中的危機與矛

問題在於,現實生活並非童話。榮格指出,若一個人心理年齡停留在少年階段,會帶來嚴重的危機

1. 母親情結:許多永恆少年深陷「母親崇拜」,難以獨立,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

2. 責任抗拒:不願承擔現實壓力,對工作、家庭甚至愛情都停留在「不想長大」的狀態

3. 愛情困境:總在尋找「理想伴侶」,卻因為現實中的女性總不完美而無法進入深入的親密關係

聖埃克蘇佩里本人就是典型。他寫下了無數動人的文字,但現實生活卻因焦躁不安和母親情結而痛苦

《小王子》中的心理隱

在《小王子》中,榮格學派看到了深層隱喻

· 猴麵包樹:象徵壓迫性的母親情結,若不清除會撕裂小行星(也就是自我)

· 玫瑰:既美麗又嬌縱,代表小王子/聖埃克蘇佩里的現實愛情,既吸引又令人痛苦

· 狐狸的馴服:象徵真正的愛需要時間與責任,但小王子仍選擇逃避,最終「以死亡回歸」

這些隱喻正揭示了永恆少年的核心矛盾:渴望愛,卻無法承受愛的重量

如何走出永恆少年的困境

榮格心理學的繼承人冯·法蘭茲博士指出,唯一的方法就是

· 去受苦,去工作,去磨練

· 把雙腳踏在地上,接受現實的挑戰

· 學會經營真實的親密關係,而不是依賴幻想

她強調,真正偉大的藝術家並不是永遠停留在「少年」的人,而是那些能夠超越自身困境、完成心理成熟的人

給香港讀者的啟

在香港這個節奏急速、壓力重重的城市,「永恆少年」的影子隨處可見。有人拒絕長大,有人逃避責任,也有人在愛情中總是止步於初戀式的浪漫

但狐狸提醒我們

「你馴服了什麼,就要對它負責。

成長或許痛苦,但唯有面對現實、承擔責任,才能真正活出一個完整的人生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a6Cr3vSTo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