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華:把「苦難」寫成溫柔的光——從《活著》看見我們自己的韌性

在香港這座節奏飛快、人人講求「有冇着數」的城市,讀於華,像被人輕輕按住肩膀,叫你慢一慢——看看一個人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後,仍然選擇好好活。長篇小說《活著》講的不是宏大敘事,而是尋常百姓的命:一個叫「福貴」的敗家少爺,從富到窮,從擁有到歸零,一路目送至親離去——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女婿、外孫……最後只剩他與一頭老牛。按常理,這應是一齣徹頭徹尾的悲劇;但於華偏偏說:旁人看是苦熬,福貴自己卻感到幸福

為何?因為他學會了「活著」這件事的真相

一、人生不會像KPI那樣可控——承認「苦」的存在,反而更強

《活著》先把殘酷攤開:人的起點往往是盲目的——有人因貧穷、有人因富裕而迷失。福貴含着金湯匙出生,卻把「有錢」當特權,醉生夢死到輸光家產;一夜之間由少東變佃農,從此失去不斷。小說更指出環境的無常:戰亂的徵兵、醫院裏「誰的命更值錢」的荒謬、因果不按劇本走——善未必立刻得善報,壞也未必馬上受罰。我們常求世界公道、秩序、邏輯,但生活很多時候就是草台班子

承認這個底色,並不是叫你消極,反而是增強抗壓:如果以為人生必定「all is well」,碰到逆風就容易崩潰;知道會苦,才會練韌力

二、把苦難當資源:從「失去」裏長出新的自

福貴真正的轉身,從挑銅錢還債開始。父親故意不換銀元,要他一擔一擔挑回去,讓他明白「錢來得千難萬難」。這不是折磨,而是補課——財富來自勞動與責任。從那天起,他脫下綢衫,學耕種、學養家:白天在田,夜裏趁月光還下地。「練練就行。」一句樸素的話,標記了他的成人禮

很多香港人會心一笑:我們何嘗不是在逆境中「邊做邊學」?把難題視為資源,你就會收穫三樣東西——

· 存在感:被家人需要,自己也有了位置

· 成就感:不是和別人比資產,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本領

· 秩序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重建了節奏

三、向死而生:看過黑夜,更珍惜清晨的

福貴在戰場上熬過一夜,天亮時哀號全無:他知道多少生命在眼前熄滅。此後他明白:生命不是一列只管裝貨的火車,別把一生變成無止境的堆積;活著的價值,在於還能看見明天的太陽,還能在門縫的月光下,摸一摸身邊人安穩的呼吸

這份清醒,正是我們在壓力爆表的年代最缺的——少一點「非黑即白」的績效焦慮,多一點對當下的珍惜

四、為自己定義幸福:關上「別人家的模板

互聯網時代,演算法不斷餵你「別人家的幸福」,很容易越看越焦慮。《活著》厲害在於,福貴一家從不以外人的標尺量自己。他們的幸福定義非常具體、可實踐——

· 家珍說:「不求福分,只求每年給你做一雙新鞋。

· 福貴的願望更簡單:「睡前摸一摸身邊的人,一個不少。

當幸福能被你自己準確命名,它就不容易被外界劫走。物質或許困窘,精神卻安穩——這是於華筆下最難得的富足

五、最後的禮物:悲

最難的一課,是在苦難之後仍能柔軟。兒子友慶為救校長而亡,理應最恨的人,是校長的丈夫「春生」。春生後來被批鬥、想尋死,福貴與家珍對他說:「你欠我們一條命,用活著來還。」原諒不是忘記,而是承認眾生皆苦,於是願意把「活下去的理由」讓渡一份給別人

這種悲憫,才是「修成正果」的標記:你沒有被仇恨定義,反而把苦難轉譯成理解與善意

給香港讀者的《活著》讀法(實用版

· 把痛苦寫成清單:哪件事是你無法控制的?先接受,再決定你能做的下一步

· 建立自己的幸福指標:一年一件小確幸(例如每月陪家人吃一餐、每季完成一項小學習)。寫下來,比演算法更有力

· 縱向比較,不做內耗:今天比昨天多學半步,就是成就

· 練習悲憫:對自己寬一寸,對別人也寬一寸——這不是放過,是放下

為何今天還要讀於華

因為他把殘酷寫得誠實,把悲傷寫得克制,把人心寫得溫熱。他告訴我們: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東西而活。當世界越來越吵,我們越要學會在最普通的日常裏,守住一點點確定——門縫的月光、手心的溫度、第二天的太陽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Qku8VTN6Y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