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自在的哲學大師

說到「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中國歷史上最能代表這種精神的人物,非莊子莫屬。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286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他以灑脫不羈的生活態度和充滿想像力的寓言故事,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位獨一無二的哲學家

拒絕權位的神龜故

《莊子》裡記載:莊子在浦水邊釣魚,楚王派使者請他出任國相。他卻說,楚王廟裡有一隻死去三千年的神龜,被供奉在竹箱裡。問道:「這隻龜是寧願死後受尊崇,還是活著在泥漿裡爬行呢?」使者回答:「當然寧願活著在泥漿裡。」莊子便笑道:「那麼請回吧,我也寧願在泥裡自由自在。」
這段故事正好展示了莊子寧可清貧,也不願被權力束縛的處世哲學

生活清貧,卻精神富

莊子年輕時做過小官吏,但他不耐約束,索性辭官講學。學生雖不多,但他靠講故事傳道,留下許多經典寓言。比如「魚渴待水」的故事,用來婉拒借貸;又如面對魏王嘲笑他衣衫襤褸,他坦然回答:「我雖貧,但不潦倒。」所謂「貧」是物質缺乏,「潦倒」卻是精神崩潰,他要表明自己雖窮卻仍有氣節

這份「傲骨」後來影響了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等文人——寧可瀟灑,不向權貴低頭

平等看待萬物的智

莊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齊物論」:世間萬物皆平等,沒有絕對的貴賤之分。就像風吹過不同的器物,雖然聲音各異,本質上卻是一樣的風。這種看法提醒我們,與人相處時應該多一份寬容,不要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他人

游刃有餘的養生之

《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是最著名的寓言。庖丁憑藉對牛體結構的理解,刀子用十九年仍然鋒利如新。他不是靠蠻力亂砍,而是順應筋骨縫隙,游刃有餘。莊子藉此告訴我們:養生不是一味補藥,而是順應自然規律,把事情做到得心應手,才是真正的長壽之道

生死觀:淡定從

孔子避談生死,老子也很少提及,但莊子卻直面死亡。他認為生死不過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不必恐懼。臨終時,學生想厚葬他,他卻說天地就是我的棺木,日月星辰就是我的陪葬,何必再勞師動眾?這份超脫,展現了道家「與天地為一」的胸懷

《莊子》的書與影

原書有十萬多字,今存約六萬字,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七篇最能代表莊子本人思想,外篇和雜篇則多為弟子或後人所作。司馬遷在《史記》裡評價莊子「其學無所不窺」,顯示他學問廣博。魯迅則讚他文辭「汪洋恣肆,晚周諸子莫能先也」,認為莊子的文字與思想完美融合,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逍遙遊:人生最高境

在《逍遙遊》篇中,莊子描繪大鵬展翅九萬里,背負青天,無所阻礙,象徵著心靈的無限自由。對莊子而言,人生有限,與其困於功名利祿,不如懂得順應天命,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真正「逍遙自在」

給香港讀者的啟

在節奏急速、壓力沉重的香港,莊子提醒我們

· 拒絕盲目追逐名利,選擇精神的自由

· 平等看待眾生,學會寬容與尊重

· 順應規律,游刃有餘,不要硬碰硬

· 坦然面對生死,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莊子的智慧,不只是古代哲學,更是一種生活美學。若能以「齊物」、「逍遙」的心境過活,或許我們也能在都市的泥濘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在天地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Dvaw1fvaE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