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薩伯斯基:那位說「人其實沒有自由意志」的史丹福怪傑
在一個人人講「選擇」的年代,他偏偏說——自由意志,只是一場幻覺。羅伯特.薩伯斯基(Robert Sapolsky),史丹福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行為科學家、普立茲科學寫作獎得主,用半世紀研究,從神經科學、心理學到物理學,一步步挑戰我們對「自己做主」的想像。
對忙到爆、每天被 KPI 與抉擇包圍的香港人來說,這位留着灰白長髮、講課像 stand-up 的學者,不止是震撼,更是顛覆: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我們的責任、道德、法律,甚至日常內疚與自我鞭策,應該怎樣重寫?
他為何敢說「沒有自由意志」?
薩伯斯基把證據,排成一條由「此刻」倒流到「宇宙初始」的因果鏈:
神經科學的前奏
經典實驗顯示:人在「意識到自己已做決定」之前,大腦早已啟動(出現所謂「準備電位」)。意思是——我們以為的那一刻「我決定了」,只是後台計算完畢後送來的通知;真正的抉擇流程,多在意識之外完成。
心理學的暗流
弗洛伊德提醒我們:意識只是冰山一角,潛意識裡的欲望、創傷、習慣,在你不知不覺間推着你行動。就像你走熟路會「自動導航」,以為在想,其實多半在跟隨舊程式。
物理學的鎖
從牛頓到拉普拉斯的「妖」:只要知道萬物粒子的起始狀態與定律,未來可被完全預測。你我的大腦與身體,都是粒子的組合;粒子沒有意志,只遵循定律——那所謂「我選擇」便成了連鎖反應的必然結果。
你或會說「量子世界不確定呀」——薩伯斯基的回應更冷:隨機不是自由。即使有隨機波動,也不是「你」在選,是亂數在決定。
他的結論很直白:我們的每個決定,都有可追溯的前因——從幾秒前的神經活動、幾年來的成長經驗,到幾億年的基因遺傳,乃至宇宙初始的條件。自由意志,更像是一種演化賦予的「主觀體驗」,用來協調行動與社會生活,而非客觀存在。
如果沒有自由意志,那還要負責任嗎?
這是香港讀者最關心的一刀。薩伯斯基不是要取消法律,而是主張把「報復式處罰」轉向「預防與修復」:
· 有些行為源自腦疾、創傷、社會處境(想起我們對癲癇的看法如何從「邪靈附身」改為醫學理解);
· 刑罰的重心,應從道德譴責,轉為風險管理、治療介入、社會支持。
· 對「成功者」也該更謙卑——你努力沒錯,但你的基因、家庭、時代、運氣,同樣是你無從選擇的配方。
不是縱容,而是更科學、更有效的人性工程。
在香港讀他,有什麼用?
1) 減少無謂的自責
考試失手、職場犯錯、親子摩擦……與其把一切上綱到「我太差」,不如問:睡眠?壓力?環境誘因?過去經驗?找原因,改機制,比道德自抽更有用。
2) 看人更慈悲
面對同事表現拉胯、家人脾氣差、社會邊緣群體的行為,先問「他為何會變成現在的他?」而不是「他怎麼這麼壞?」。理解不是縱容,是介入的起點。
3) 改變靠設計,不靠意志
想早睡、想減糖、想多運動?少談「堅持」,多做「佈局」:把零食移出視線、把運動鞋放在門口、用鬧鐘與朋友約束。行為設計 > 勵志金句。
4) 給孩子與自己,都鬆一口氣
少一點「你可以選擇更好」,多一點「我們一起把環境弄得更容易成功」。支持勝於逼迫,長遠回報更大。
他的學術氣質:硬核,卻不陰鬱
薩伯斯基的厲害在於:證據導向,語言幽默。他敢講最重的結論,也不忘回到人本——承認「主觀上我們確實感覺自己在做決定」,承認「這種感覺本身很重要」。如果用道家的話說,就是**「無為而為」**:別把「我」看得太重,順着自然與因果,反而活得更自在。
幾句值得收藏的「薩式提醒」
· 你不是壞,你是可被解釋。
· 責任不等於譴責,改變不靠羞辱。
· 隨機不是自由,設計才是自由的感覺來源。
· 把功勞分一點給世界,把溫柔多留給人。
在尖沙咀的霓虹下、在通宵的地鐵尾班前、在深夜還亮著的辦公室裡——薩伯斯基提醒我們:你可以少一點自責,多一點行動;少一點指責,多一點理解。
自由意志也許不存在,但活出更好的自己,始終有跡可循。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Y49RORV2M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