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從醫學生到間諜,再到“最會說故事的現代小說家”
在英國文學史上,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是一個很「香港」的人——不戀框架、擅觀人心、懂得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取位。他當過醫學生、戰地救護員、戲劇家、旅人,甚至潛入俄國做過情報工作;既是英國社交圈的名流,也是一戰後以讀者群計最「賣座」的小說家之一。對生活節奏急、講實際又不放棄理想的香港讀者來說,毛姆的故事與他的小說,特別合拍。
一個人,幾種人生
· 醫學院出身:受過嚴格科學訓練,令他寫人寫事一針見血,冷靜而準確。
· 戰地救護與間諜經歷:在一戰前線與革命俄國的所見所聞,讓他洞悉權力、恐懼與欲望的真相。
· 劇作家到暢銷小說家:先靠舞台劇成名,再以小說奠定地位;他說自己不是「文壇聖徒」,而是專業講故事的人。
· 性與身分的邊界:雙性戀者的身份,使他更能理解人性的複雜與掙扎,筆下人物從不臉譜化。
代表作為何直擊人心?
《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
半自傳體長篇:孤僻、跛足的孤兒菲利普,從宗教、學校到藝術、愛情,屢屢碰壁,最後明白——人生不必偉大,但要誠實;不一定飛得高,但要站得穩。
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不在「破繭成蝶」,而在承認侷限、仍選擇熱愛。對捱過高壓學業、職場轉軚、感情挫敗的香港人,簡直像一面鏡。
《月亮與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
以高更為靈感:一個中產男突然「清醒」,為畫畫拋家棄子。毛姆並不歌頌任性,而是追問——自由的代價,值唔值? 讀完會對「離開舒適圈」多一分清醒。
《刀鋒》(The Razor’s Edge)
一位戰後青年拒做華衣美食的贏家,轉而尋找精神出路。毛姆從不說教,只讓人物自己活出答案——不是去「贏」,而是去「醒」。
毛姆寫作的三把刀
1. 解剖式觀察:醫學生訓練帶來的理性,令他寫人性從不灑狗血——慾望、虛榮、恐懼,無一不真。
2. 平實而犀利的語言:沒有雕花,卻句句擊中要害;適合忙碌讀者下班後「一口氣」讀完。
3.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路:他筆下的人,不是超人,也不是爛人,而是你我——帶著枷鎖前行的人。
為何特別適合香港讀者?
· 現實感強:他不粉飾城市的冷酷,但也看見普通人微小而確定的幸福。
· 職涯與轉型:從會計、醫科到藝術、寫作的多重轉彎,像極了本地人常見的「斜槓」與再出發。
· 情感不煽情:不苦情、不矯情,卻能讓你在最普通的一天,被一句話照亮。
讀毛姆,從哪本開始?
· 想看完整人生弧線:先讀《人性的枷鎖》。
· 想思考理想與代價:讀《月亮與六便士》。
· 想找精神出口:讀《刀鋒》。
· 想「快狠準」:選他的小説與散文集,《雨》《面紗》《尋歡作樂》等短篇都很入骨。
幾句「毛姆式提醒」
· 你可以不偉大,但要誠實——對自己、對選擇都一樣。
· 自由不是不付代價,是清楚代價仍願意付。
· 所謂成熟,不是得到一切,而是學會放過自己。
在更快的世界裡,毛姆教我們慢一秒,想清楚:承認人性的枷鎖,仍然去熱愛;接住平凡,反而過得更踏實。下一站書店,不妨就讓毛姆,陪你走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