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從「口不能言」到「我心光明」——一位能打仗、會做官、懂做人心的傳奇

提起明代大儒,大多數人先想起程朱理學;但在商戰與職場的香港,真正能「講完就做到」、以行動證明學問的,非王陽明(王守仁)莫屬。佢唔只係哲學家,仲係詩人、軍事統帥、改革官員——一生由低谷殺出,最後以四字遺言收筆:「我心光明

01|天機泄露?「王雲」改名後開口說

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祖上相傳出自「書聖」王羲之。佢幼時五歲仍口齒不清,家人四處求醫。某日路過僧人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會意——「雲」字似洩天機,遂據《論語》改名「王守仁」。神奇地,改名後他突然開口流利說話;更驚人的是,小小年紀便能背誦長輩朗讀過的文章,一開口已是驚四座

02|狀元之子不想「做狀元」:少年志不在科

父親王華中狀元、光宗耀祖,但少年守仁偏偏不安份:上學會偷走同伴玩「排兵佈陣」,被責問「讀書為官才是第一等事」時,他直言:「做聖賢,才是第一等事。」十四歲開始研讀兵法,自嘲儒生只會寫文章、遇事便手足無措——他要做的是能文能武的新型儒者

03|兩度落第、牢獄之災與生死一

他也走過你我都懂的「衰運連環」:會試兩考兩落,仍能笑言「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後來因直陳權奸,被杖責入獄;出獄又遭貶謫貴州龍場,半夜更差點被人押去投江。由京師繁華到蠻荒石洞,「陽明小洞天」寒風透骨,他一面刀耕火種、一面靜坐自省,甚至在屋後置石棺觀照生死——最黑的長夜,反而逼出他最亮的思想

04|龍場悟道:從「格竹」到「心即理

少年時他按朱熹「格物窮理」之說,與友人對着竹子「格」到病倒,仍不得其門。直到龍場那一夜,他忽然醒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陽明心學的骨幹,自此成形

· 心即理:宇宙之理,不在外物,在於人心本體

· 知行合一:知道與做到不是兩件事,真知必然落實於行動

· 致良知:每個人天生有分辨善惡的明燈,關鍵在於時常喚醒、實踐

呢套學問唔係書齋體操,而係在饑寒交迫、刀光劍影之間煉出來的行動哲學

0535日平叛:將帥中的哲學

1519年,江西寧王起兵十萬,官府系統被挾持,支援未到,陽明手上只有寥寥民兵。他先以心理戰與情報戰穩住局勢:放出「十六萬援軍在途」的檄文、設反間離間其心腹,同時連番安撫招降,先瓦解其志,再擊其軍
結果如何?三十五日平叛,水戰生擒寧王。很多人從此記住:呢位講「修心」的大儒,打起仗來雷厲風行、以最少代價定最難的局

06|從戰場回到課堂:一座座「陽明書院

平亂後,他四處講學,弟子盈門。《傳習錄》成為後世研讀心學的經典。他教學生的不是「口號」,而是「當下就做

· 覺得呢件事是對的,就從微處開始

· 每一個當下都在考你的良知,拖延就是敗給自己

· 修己治人,先整頓內心,再處理外在世界

07|臨終四字:我心光

晚年在廣西任上舊疾復發,返鄉途中,弟子問遺言,他只淡淡一句:「我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四字不是詩情,而是他一生實踐的總結:面對名利、生死、成敗,他守住了那盞不受外物搖動的心燈

給香港讀者的三點「陽明力

1)知行合一=行動力
市況再複雜、制度再多限制,先做一小步:打一通客戶電話、寫一頁方案、跑一次數據。做到,就是真知

2)致良知=決策力
做選擇時問自己:呢件事是否對人、對團隊、對社會有長遠價值?如果答案是「係」,就唔好俾短期利益拉走

3)心即理=抗壓力
市場、風向、KPI都會變,唯一不變是你對內心的掌握。外在不順時,先在心上校準,穩定了心,手上的局就易穩

一分鐘記住王陽

· 少時口不能言,改名而愈

· 少年立志「做聖賢」,能文能武

· 兩度落第、入獄、被貶,終於龍場悟道

·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板斧,從書齋落到戰場

· 35日平定寧王之亂,證明哲學可以贏戰爭

· 臨終一句「我心光明」,為一生定調

在這座快而碎的城市,陽明的提醒其實很簡單:
別只在腦裡「知」,請在腳下「行」;別只追外在風口,請守住內在光明。當你肯在每一個今天,做對的一小步——你已經在走向屬於自己的「光明」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WWxWjf4t8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