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喬博斯基:青春裡的矛盾與真實
史蒂芬·喬博斯基(Stephen Chbosky) 是美國小說家、編劇與導演,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青春小說 《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這本書以一封封信的形式,描寫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孤獨、友誼、愛情與自我探索,被譽為「一代人的青春聖經」。
又快樂,又悲傷
在書中,主角查理說出這句觸動無數讀者的話:
「所以,這就是我的生活。我想讓你知道,我既快樂又悲傷,我仍在努力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
這段話真誠地道出了青春的矛盾:
· 快樂,因為擁有朋友、擁有片刻的幸福;
· 悲傷,因為孤獨與不安仍無法完全驅散;
· 矛盾並存,卻正是青春最真實的模樣。
它讓人明白,人生並不是非黑即白,情感可以同時存在,這種掙扎與混亂,正是成長的一部分。
青春的普遍心聲
喬博斯基以細膩的筆觸,捕捉了青少年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他沒有用宏大的語言,而是讓角色誠實地表達自我,這正是為什麼許多人讀到時會心一笑,甚至落淚——因為那就是我們曾經的自己。
對香港讀者的啟發
對香港的年輕人來說,這句話或許特別有共鳴。學業壓力、社會競爭、情感起伏,常常讓人陷入「明明應該快樂,卻又有點悲傷」的矛盾。
喬博斯基提醒我們:這樣的情感不是錯亂,而是人生的常態。 學會接受快樂與悲傷並存,反而能讓我們更真實地活著。
史蒂芬·喬博斯基透過《壁花少年》告訴我們:
成長就是一邊快樂,一邊悲傷,但依然努力去理解、去生活。
專欄:語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