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母貓交配後立刻攻擊公貓?從行為、生理到飼養責任的全解析

當你半夜被淒厲的「貓叫春」吵醒,緊接著又聽到像打架般的喧鬧,多半就是母貓在交配結束後回身攻擊公貓。明明上一秒還在交配,下一秒怎麼就翻臉?要理解這個現象,得同時從貓的發情訊號、交配生理機制與演化策略談起,最後再回到飼主最該做的選擇:適齡絕育。

發情與「氣味訊號」:母貓主動、全年皆可

性成熟後的貓沒有固定發情季,天氣轉暖時尤為常見。母貓進入發情期會主動釋放性信息素(費洛蒙),吸引周遭公貓。這些信息素可隨空氣擴散至相當距離,公貓透過犁鼻器捕捉氣味後被「啟動」,即使未曾出門、附近只要有發情母貓,也可能被引發發情反應。

發情期的典型行為:叫春與標記

母貓在發情時常黏人、持續發出與平日不同的悲鳴,這是對公貓的訊號。公貓則常見亂噴尿,以尿液氣味標記地盤,盼望母貓循味而來。兩性相遇後,母貓會挑選對象;若「看不對眼」,會直接驅趕甚至攻擊公貓。

誘發性排卵:多次交配與「一胎多父」

貓屬於誘發性排卵動物:母貓在發情時尚未排卵,需透過交配刺激,促使腦部分泌荷爾蒙,使卵泡成熟並排卵。為提高受孕率,母貓在一段時間內往往與多隻公貓、多次交配;精子可在子宮內短暫存活,等待卵子,因此自然情況下一胎可能出現「一窩多父」。

為何交配會痛:公貓陰莖倒刺的兩大作用

交配過程中,母貓常發出淒厲叫聲,主因是公貓陰莖表面覆有角蛋白構成的倒刺。其一,倒刺能強烈刺激母貓生殖道,促成排卵;其二,有學說認為倒刺在後撤時可降低前一公貓精子受精的機會。過程雖短,但疼痛明顯。

交配剛結束就「翻臉」:痛覺與防衛反射

當公貓抽離時,倒刺拉扯造成瞬間劇痛,母貓會本能地轉身攻擊,像在「打架」。這不是情感糾紛,而是痛覺引發的防衛反射。交配完成後,雙方多半各自離去,母貓接下來獨自面對懷孕、生產與哺育。

演化視角:為何多由母親承擔育幼?

在許多動物中,雄性投入繁殖的「單次成本」相對低,演化上更傾向分配精力在求偶與擴增繁殖次數;雌性則因懷孕、泌乳等高成本,更傾向「少生、但提高幼仔存活」。體外受精(如魚類)雖可大量產卵,但受精與存活率低;體內受精、胎生加上哺乳與育幼,提升了哺乳類的存活品質。部分環境嚴苛的物種(如企鵝)雄性也會投入育幼,以確保後代存活。

飼主責任:為何建議適齡絕育?

家貓的繁殖是本能,與「快感」無關;一胎常可達數隻幼貓,照顧不周易導致遺棄與流浪貓數量上升。適齡絕育可:

  • 降低亂叫、噴尿、逃家尋偶等行為問題
  • 降低某些生殖系統疾病風險(如子宮蓄膿、乳腺腫瘤等)
  • 減少無計畫繁殖與流浪問題,改善人貓關係與生活品質
    綜合行為管理與公共動物福利,利多於弊。

總結

母貓在交配後立即攻擊公貓,核心原因是公貓陰莖倒刺造成的劇痛與由此引發的防衛反射;其背後牽涉發情訊號、誘發性排卵與演化下的親代投資策略。身為飼主,最負責任的選擇是為寵物進行適齡絕育,既能改善日常行為與健康風險,也能從源頭緩解流浪問題,讓每一隻貓都更有機會在安全、穩定的家庭中健康成長。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hPi-l9pl0

Youtube專欄:靜靜養貓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