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為何把貓奉為神明:從穀倉守護者到「為貓止戈」的傳說

當今我們自稱「貓奴」,在古埃及人眼中恐怕還不夠格。對他們來說,貓不只是寵物,更是帶有神性的守護者——從協助捕鼠、護糧,到化身神祇、受法律庇護,甚至流傳出「為了不傷貓而輸掉戰爭」的故事。貓如何一步步登上神壇,又如何回歸凡間?這段人與貓的共同史,值得細細回望。

農耕社會的最佳拍檔:從獵手到共生

早期的古埃及,貓因擅長捕捉老鼠、毒蛇與水鳥,成為守護糧倉的能手。相處日久,人給予食物與棲身之所,貓回以除害安民,形成互惠共生的生活秩序。考古遺跡中不乏「與人合葬/陪葬」的線索,見證彼此關係已超越單純馴養。

從助手到神祇:太陽之貓與「夜視」的神秘

貓愛在陽光下打盹,加上夜視卓越、瞳光在黑夜中閃爍,使古埃及人聯想到太陽與光明的力量。《亡靈書》中便有太陽神化身為貓、斬殺黑暗之蛇阿波菲斯的場景。於是,貓不再只是好幫手,更成了能驅逐黑夜、帶來秩序的神性象徵。

女神的雙面:從戰神塞赫麥特到家庭守護神巴斯特

傳說中,太陽神之女塞赫麥特本為獅首戰神,因酩酊而由猛獅化作溫馴的母貓,轉而成為巴斯特——掌管家庭、愛與音樂的女神。這種由「威懾」轉為「庇護」的神格轉換,恰與人們日常所見的貓:靈敏、強健而又可親,互相映照。

儀式與法律:木乃伊、哀悼與護符

在古埃及,貓的身後事極為隆重:以細麻布與香油妥製木乃伊,象徵延續與守護。法律層面,故意殺害家貓可判死刑,誤殺也需高額賠償。家貓亡故,家人剃眉致哀;祈求生育者佩戴刻有貓神的護符;入葬者隨身帶貓形飾物,盼靈魂之旅獲得護佑。種種禮制,將貓推上了比肩王權的精神高度。

戰場傳說:為貓止戈的代價

民間相傳,與波斯交戰時,敵軍以貓立於陣前、擲入敵列;埃及士兵畏誤傷神貓而投鼠忌器,遂失戰機、釀成敗亡。無論史實如何,這個故事折射的是一種極端而獨特的文化敬畏:在「不可冒犯的神性」面前,勝負都要讓步。

神性褪色之後:從神壇回到沙發

隨文明更迭,貓逐步回歸家居角色。然而「實用+神秘」的雙重氣質未曾消失——牠們仍以獵性本能守家除害,也以獨特的情感連結治癒人心。現代研究指出,與貓的親密互動可幫助舒緩壓力、穩定情緒,難怪我們依然對牠們著迷。

今日啟示:何以至今仍「臣服」於貓

古埃及人崇貓,是出於生活需求與宗教想像的疊加;而今人愛貓,則在於陪伴、療癒與美學的共鳴。從穀倉到神壇、從神壇到客廳,貓始終在我們的文化中扮演能量的承擔者——既現實,又詩意。

總結

古埃及將貓奉為神明,是因其在農耕社會的實用價值與圍繞光明、黑夜的神秘象徵交相疊映;儀式與法律把敬畏化為制度,甚至衍生「為貓止戈」的傳說。文明更替後,貓卸下神袍,走進人間,成為陪伴與療癒的家人。千年之後,我們仍在牠的凝視裡,看見秩序與安寧,也在輕柔的呼嚕聲中,聽見人與動物相依為命的永恆故事。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fgOgrU8k8

Youtube專欄:靜靜養貓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