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黑貓噩夢」:從寵愛到迫害的殘酷轉折

今天的貓,是療癒、可愛的寵物,但在歐洲歷史上,牠們卻曾被視為「魔鬼的同伴」,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噩夢時期。這段歷史既荒謬又殘酷,卻也深刻影響了人與貓的關係。

從「樂章」到酷刑:虐貓作為娛樂

在一千多年前的歐洲,虐貓甚至成了一種時髦的消遣。人們發明所謂「貓之樂章」:抓貓傳遞,享受貓的尖叫聲;有人在貓身上點火;也有人把貓從鐘樓拋下。中世紀晚期,這種對貓的折磨幾乎蔓延整個社會,殘忍程度令人髮指。

為何貓成了「魔鬼化身」

貓的夜行性、無聲的步伐和潔癖,讓迷信氛圍濃厚的歐洲人心生恐懼。黑暗中,任何異常都可能與魔鬼聯繫;而潔淨在當時卻被視為「不正常」,甚至與巫術掛鉤。黑貓尤其倒霉,被認為是女巫與撒旦的化身,許多人相信牠們能帶來厄運。

宗教與法律推波助瀾

1563年的《巫術法案》更明確規定:養貓即被視為邪惡。神學家甚至散播謠言,指控異端與黑貓有荒謬的「親密行為」,藉此把迫害合理化。於是,焚貓、活埋、甚至把貓封入牆中,成為「對抗魔鬼」的儀式。

黑死病與「報應」的說法

14世紀黑死病席捲歐洲,造成三分之一人口死亡。許多學者認為,與當時大規模屠殺貓有關。因為貓大幅減少,老鼠數量失控,攜帶鼠疫桿菌的跳蚤得以肆虐。這無疑是人類迷信釀成的巨大反噬。

中世紀結束,迫害仍未停止

即便進入文藝復興,貓依然難逃厄運。1487年出版的《女巫之錘》成為捕殺女巫與貓的「教科書」,並被大量再版。直到19世紀,動物保護法逐漸普及,貓才逐步擺脫千年的「魔鬼之名」。

轉折與今日啟示

歷經長久迫害,貓終於在近現代回到家庭,憑藉靈巧與可愛贏得人類寵愛。如今貓成為療癒的象徵,但這段黑暗史提醒我們:對動物的偏見與殘忍,往往源自無知與恐懼。唯有理性與尊重,才能避免歷史重演。

總結

從「神聖象徵」到「魔鬼化身」,貓在歐洲歷史上經歷了地位的極端反轉。中世紀的殘酷,不僅讓無數貓成為犧牲品,也揭示了人類在恐懼下的荒唐與殘忍。慶幸的是,今天的我們能以理解與愛回應牠們,讓貓真正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0BxBcsASzY

Youtube專欄:靜靜養貓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