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轉移不是亂飄:癌細胞早已「選好落腳點

癌細胞有偏好,也有策略

從臨床觀察到歷史報告,癌細胞的轉移並非巧合。肺癌常見轉到腦部,也會去骨頭或肝臟;乳癌偏愛骨頭;肝癌則多轉到肺部。早在 1889 年,英國醫師 Steven Peck 735 位乳癌死亡個案的解剖報告指出,轉移位置不是隨機散佈,而是集中在特定器官——這種現象稱為組織偏好性(organotropism

三大理論:種子找土壤、血流定路徑、受體負導航

  • 種子與土壤理論:癌細胞(種子)要落在友善肥沃的環境(土壤)才容易生根。
  • 血流路徑論:腫瘤細胞沿著既定血流前進,例如大腸癌經肝門靜脈到肝臟;肝癌循上下腔靜脈回到肺部,沿途器官自然成為「易轉位」。
  • 受體導航理論:癌細胞釋放訊號(如外泌體)吸引具相應受體的器官,像 GPS 定位般精準降落。

轉移的五步曲:一場精心策劃的遠征

  1. 離巢出走(EMT:啟動上皮間質轉換,突破基底膜,鑽入血管。
  2. 血中求生:面對免疫攻擊與強勁血流,僅存者成為循環腫瘤細胞。
  3. 結伴而行:多以群體形式移動,存活率與抵達率更高。
  4. 試水溫:先貼附血管壁,確認當地環境合適才跨越血管壁落腳。
  5. 預先佈局:原發腫瘤在出走前已分泌外泌體等訊號,先把目標器官改造成「轉移前利基區」,等候生根發芽。

常見轉移地圖

  • 肺癌:常轉腦(約兩至四成),亦見骨、肝。部分個案在診斷時已出現腦轉。
  • 乳癌/前列腺癌:高比例轉移到骨頭(約六至七成)。
  • 大腸癌:傾向轉移到肝臟。
  • 黑色素瘤:可直接轉到腦部。

為何乳癌愛骨頭、肺癌愛腦、肝癌愛肺?

  • 乳癌骨頭:骨髓富含 CXCL12,乳癌細胞表面具對應的 CXCR4 受體,彼此如磁石相吸;進入骨頭後還會刺激破骨細胞,造成骨痛與病理性骨折。
  • 肺癌腦部:肺癌細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如 CD44)有助穿越血腦障壁,順利進入腦部。
  • 肝癌肺部:肝臟回流路徑通往肺部,加上肺部生長因子豐富,成為理想落腳點。

知道偏好,有助追蹤與攔截

  • 針對性檢查:按癌種高風險轉移部位安排影像學追蹤,例如肺癌重點排查腦轉,乳癌加強骨掃描。
  • 藥物開發方向:依分子機制尋找阻斷路徑,例如針對 CXCR4 的抑制策略。
  • 提早監測:檢測血液中腫瘤釋出的外泌體、RNADNA 等訊號,掌握腫瘤改造遠端微環境的跡象,據此預測與佈局。

結語:轉移是戰略行動,重點在於先發制人

癌細胞轉去哪裡不是運氣,而是早已選定並一步步執行的戰略。理解其偏好與路徑,才能對症部署、提早偵測、精準攔截,避免它們在下一個據點落地生根。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vSDf_TKaU
Youtube
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