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治療:救命良方還是雙面刃?
免疫治療的突破與挑戰
免疫治療被視為 21 世紀癌症治療的重要突破,許多病人因而獲得了寶貴的生命。然而,在臨床上也常出現一個矛盾的現象:腫瘤縮小了,病人卻因副作用痛苦不堪,甚至有些人最後並非死於癌症,而是倒在免疫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之下。
與傳統化療依靠「毒殺癌細胞」不同,標靶藥物則是鎖定特定基因突變進行阻斷,而免疫治療的原理則是「放開免疫系統的剎車」,讓免疫細胞重新活躍,攻擊癌細胞。然而,當免疫系統完全被解放,有時不僅會攻擊癌細胞,還可能失控攻擊正常細胞,引發嚴重甚至致命的副作用。
免疫相關副作用(IRAE)
免疫相關副作用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常見的狀況包括:
- 皮膚炎:全身長滿紅疹,劇烈發癢,嚴重時甚至大面積脫落。
- 腸炎:持續腹瀉,伴隨血便,嚴重時腸道可能受損。
- 肝炎:肝功能急速惡化,出現黃疸或肝衰竭。
- 肺炎:免疫細胞攻擊肺臟,導致呼吸困難、血氧下降。
- 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或腎上腺受破壞,導致激素不足,需要終身荷爾蒙補充。
臨床數據顯示,大約六成病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多數屬於輕微症狀,但約有一至兩成的病人副作用嚴重到必須停藥或住院,約 1–2% 甚至可能因副作用致命,最常見的死因為免疫性的肺炎、肝炎或心肌炎。
真實案例的警示
臨床上曾有病人腫瘤縮小效果良好,但短短兩週後出現嚴重腸炎,拉血便不止;有人因免疫性肺炎數日內就出現呼吸衰竭,需要插管;更有病人因免疫性肝炎導致肝臟急速衰竭,最終無法挽回。這些案例提醒醫生與病人,免疫治療雖能帶來希望,但一旦副作用失控,也可能反過來奪命。
誰更容易出現副作用?
目前醫學界尚無法完全預測誰一定會出現嚴重副作用,唯一比較確定的是:同時使用兩種免疫藥物(雙免疫治療)的風險,明顯高於單一免疫藥物。這也是為何臨床上會要求病人頻繁回診抽血、監測肝腎功能、甲狀腺與血氧,以便及早發現異常。
醫生如何應對副作用?
當懷疑病人因免疫治療出現副作用時,醫生會立即停藥,並給予類固醇壓制免疫反應。若情況嚴重,還需要加上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如 TNFα 抑制劑)控制發炎。這對醫生而言是一場拉鋸戰:既要壓制副作用避免器官衰竭,又不能過度壓制免疫系統,以免癌細胞死灰復燃。
結語:在救命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
免疫治療是一把雙面刃,能殺死癌細胞,也可能帶來致命風險。對病人與醫生來說,最關鍵的是嚴密監測、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唯有在效果與副作用之間找到平衡,免疫治療才能真正發揮救命的價值。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pbmVEhbjE
Youtube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