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病人說「我不想再救了」:愛與放手的抉擇
醫師夾在中間的兩個眼神
在病房裡,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病人平靜地說出「夠了,我不想再救了」,但家屬卻急切哀求「醫師,再試試看好不好」。
一邊是病人已經準備放下的眼神,一邊是家屬無法放手的哽咽。醫師必須在兩者之間,冷靜判斷這個決定是清楚的選擇,還是短暫的情緒。同時,也要與家屬討論:治療是否還能帶來改善,還是只會延長痛苦。
家屬最難跨過的是「道別」
大多數家屬不是不能理解病情,而是還沒準備好說再見。愛,讓人堅強,但更多時候也讓人不忍放手。醫師的角色,不只是提供治療選項,更是陪著病人與家屬慢慢接受人生的終點。
一個年輕病人的故事
我曾照顧過一位 37 歲的肝癌末期病人。
- 太太從堅強陪伴到眼含淚水問:「這樣撐下去,是不是太辛苦了?」
- 奶奶雙手合十拜託:「醫師,再救救看。」
- 孩子在病房外畫畫,天真問著:「爸爸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最終,病人選擇放手。太太握著他的手,低聲說:「你辛苦了,我會照顧孩子的。」在愛的圍繞下,他平靜離去。那一刻,醫師不再只是醫師,而是見證家人用愛送走摯親。
結語:真正的愛,有時候是放手
很多家屬在最後一刻紅著眼問:「醫師,我是不是放棄了他?」
答案是——不是放棄,而是成全。讓病人走得平靜、安心,本身就是一種最深沉的愛。
在這條路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一次次用盡全力去愛的過程。放手,並不等於離開,而是讓對方在愛中安然離去。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YWc_TdNLg
Youtube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