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同意書背後的真相:你真的知道自己簽了什麼嗎?
IRB:人體試驗的守門員
凡是與人體有關的研究——不論是抽血、驗尿、心理問卷,或單純收集資料——都必須先通過 人體試驗倫理審查委員會(IRB,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它的角色,就像守門員,確保研究合法、安全,並且尊重受試者。
IRB 審查的重點包括:
- 受試者權益是否受到保障:是否被充分告知風險,是否有權中途退出。
- 是否真正取得知情同意:受試者有沒有聽懂、看懂研究內容才簽署。
- 是否由合格人員執行:如抽血、打針這類侵入性操作,必須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
- 有無權力不對等:例如老師對學生、醫師對病人,需避免受試者因擔心影響權益而「不敢拒絕」。同意書必須清楚寫明「不參加研究不會影響既有權益」。
知情同意:你能說「不」
研究同意書往往密密麻麻,但核心精神是 知情同意。在簽署前,研究者必須清楚告知:
- 研究目的與內容:會抽幾次血?做哪些檢查?追蹤多久?
- 潛在風險與不適:如抽血不適、心理壓力、感染風險。
- 資料使用方式:是否匿名?會不會外流?是否能要求刪除?
合理的流程應該讓受試者有時間閱讀與提問,而不是被催促簽名。更重要的是,你隨時有權利拒絕。不參加不會被懲罰,也不會失去醫療或學業上的權益。
簽了還能反悔嗎?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簽了同意書,你仍然可以隨時退出,不需要任何理由,研究單位也不得懲罰你。你可以要求研究單位停止使用你的樣本與資料(如血液、檢體、問卷、照片)。
不過,有些資料在進入統計前會去識別化或匿名化,變成無法對應個人的數據,一旦如此,就無法再刪除。因此,在簽署前要特別確認相關規定。
結語:知情同意是保障,不是束縛
參與研究,對科學進步與人類醫學都是重要的貢獻。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須清楚知道自己在參與什麼,有權選擇「說不」,更有權隨時反悔。研究應該建立在尊重與透明的基礎上,而不是壓力或誤導。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rdaq06AFk
Youtube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