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免疫治療有時靈 有時卻完全沒效?
同樣是免疫治療,結果卻天差地遠
在臨床上,免疫治療帶來兩種極端的結果:有些肝癌病人用了之後,腫瘤迅速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但也有人接受治療好幾個月、花了大量金錢,腫瘤卻毫無反應,甚至繼續惡化。這並非單純藥物「有效或無效」的問題,而是背後有更複雜的生物學原因。
免疫治療的原理,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剎車」。癌細胞常透過 PD-L1 分子壓制免疫細胞,讓它們明明看見腫瘤卻動不了手。免疫藥物如 PD-1 或 PD-L1 抑制劑,則是直接把「剎車」踢開,讓免疫細胞重啟攻擊,殺死癌細胞。這項突破性發現,也讓相關科學家在 2018 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為什麼有些人有效?
研究與臨床經驗指出,以下因素能提高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 腫瘤標記明顯:癌細胞 PD-L1 表現量高,免疫細胞一旦解放,就能立刻辨識並攻擊。
- 腫瘤浸潤淋巴球多:意味著體內仍有可作戰的免疫士兵,藥物只要解除束縛,戰力立即釋放。
- 腫瘤突變多:如吸煙引起的肺癌、紫外線造成的黑色素瘤,基因突變多,異常訊號明顯,更容易被免疫細胞鎖定。
- 特定癌種與基因特徵:如 MSI-H 型大腸癌,或高 Tumor Mutation Burden 的病人,對免疫治療反應更佳。
- 腸道菌群的影響:研究發現腸道中若有特定細菌(如分泌醋酸的菌種),病人的治療效果和存活率可能更高。
為什麼有人完全沒效?
反之,以下情況可能讓免疫治療效果不佳:
- 免疫系統太弱:年紀大、長期使用類固醇或接受化療的病人,免疫細胞本來就不足,藥物無法發揮作用。
- 腫瘤缺乏標記:像胰臟癌或部分肝癌,突變少、訊號不明顯,免疫細胞難以找到目標。
- 腫瘤微環境保護:腫瘤會釋放免疫抑制因子(如 TGF-Beta),或招來「保鑣」細胞壓制免疫反應,讓藥效打不開局面。
- PD-L1 表現差異:同樣是肺癌,有人 PD-L1 高達 80%,有人卻只有 1%,成功率自然不同。
- 癌細胞進化太快:有些病人一開始有效,但癌細胞很快換上新偽裝,導致免疫細胞再度失靈,形成獲得性抗藥性。
- 自體抗體的影響:最新研究發現,不同的自體抗體可能增強或削弱免疫治療效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反應因人而異。
臨床的啟示:免疫治療不是萬靈丹
臨床數據顯示,大約只有三成病人會對免疫治療有顯著反應,其他人可能只能短暫穩定病情,甚至完全無效。關鍵在於 免疫系統的狀態、腫瘤特性以及腫瘤微環境。
因此,在治療之前,醫生通常會建議病人進行檢測,例如 PD-L1 表現量、Tumor Mutation Burden 或 MSI 狀態,以評估治療的可能效果。不過,並非所有癌症都適合檢測,例如肝癌、胰臟癌,就算 PD-L1 表現量高,效果也未必顯著。這時候,往往只能透過實際治療觀察反應。
結語:量身訂做的治療選擇
免疫治療的成敗,取決於免疫系統能否被喚醒,以及腫瘤本身的特性與環境。有人因它延長壽命數年,甚至腫瘤完全消失;也有人投入龐大資源卻毫無效果。這提醒我們,治療不能只靠道聽塗說或網絡資訊,而必須透過醫師專業評估與檢測,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GQ1zIyoE4
Youtube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