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癌症,一發現就是末期?

癌細胞的「隱身術」

很多人聽過這樣的故事:親友好好的一天,卻突然被診斷出癌症,而且一查就是末期。這並不是因為癌症長得特別快,而是因為它們很會隱藏,像潛伏的間諜,沒有明顯徵兆,等被發現時往往已經來不及。

容易被忽略的高風險癌症

  • 胰臟癌:位置深、無神經分布,腫瘤長大也不痛不癢,直到壓迫膽道出現黃疸或背痛,往往已經轉移。
  • 肝癌:肝臟沒有痛覺神經,病人常在肝功能衰退、腹水出現時才就醫。BC 型肝炎患者若沒有規律追蹤,更容易延誤。
  •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僅有腹脹、頻尿或食量減少,常被誤認為月經不規律或腸胃問題,等到確診時多已擴散。
  • 胃癌與大腸癌:早期僅有消化不良、便秘或大便形狀改變等小毛病,若不做胃鏡或大腸鏡,很容易錯過。
  • 膽道癌、膽囊癌:幾乎沒有早期症狀,常在黃疸或肝功能異常時才被發現,此時往往已難以手術。
  • 周邊型肺癌:長在肺部邊緣,早期不會咳嗽或咳血,常以骨痛、頭痛或癲癇發作為首發症狀,代表腫瘤已經轉移。

癌症發展快,讓人措手不及

部分癌症本身惡性度高,例如 胰臟癌、小細胞肺癌、肝內膽管癌,它們的複製與侵犯速度極快,可能在短短數月內就從可治療變成全身轉移,即使早期診斷,若未及時治療,也會迅速惡化。

身體早就發出警訊

許多症狀看似小毛病,實際上可能是癌症的暗號:

  • 體重無故下降
  • 食慾變差,少量即飽
  • 長期腹脹、便秘或大便形狀改變
  • 莫名的疲倦感,怎麼睡都不夠
  • 固定位置的背痛、腹痛,尤其夜間更明顯
  • 皮膚或眼白變黃
  • 不明原因出血(便血、陰道出血、尿液顏色改變)

健檢不等於癌症篩檢

抽血或一般超音波,對許多早期癌症幫助有限。例如胰臟癌、卵巢癌、膽道癌,常在影像學檢查中不明顯或被誤判。要更精準,必須依個人風險選擇合適的檢查:

  • BC 型肝炎患者:每半年追蹤肝臟超音波與甲胎蛋白指數。
  • 50 歲以上:建議把胃鏡、大腸鏡納入健檢。
  • 有家族癌症史:不要等醫師提醒,應主動安排相關檢查。

結語:不要忽視身體的「小毛病」

癌症並非毫無徵兆,很多時候身體早就發出警訊,只是我們用「太累了」「腸胃不好」帶過。真正的關鍵在於——別忽略異常、不要拖延檢查。早一步留意,可能就能爭取最寶貴的治療時機。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wfDCmGktE
Youtube
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