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全解析:原理、應用與副作用

放療的原理與種類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主要是利用高能量的光束或粒子束,穿透人體後作用在腫瘤細胞上,藉此破壞 DNA,抑制腫瘤生長。放射線並不會殘留在體內,因此接受治療後不會對周圍人造成輻射影響。

作用方式包括:

  • 間接作用:放射線照射水分子,產生自由基,進而破壞腫瘤細胞 DNA
  • 直接作用:放射線直接造成 DNA 損傷,阻止細胞分裂。

放療種類有:

  • 體外治療:如 X 光(螺旋刀等)、伽瑪刀,常用於腦部或其他局部腫瘤。
  • 體內治療(近接治療):將放射源置於體內,如子宮頸癌、攝護腺癌,可減少對周遭正常組織的傷害。
  • 先進治療:質子與重粒子治療,能在腫瘤深處集中釋放能量,有效殺傷癌細胞並降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放療的臨床應用

放療在臨床上常有四大用途:

  1. 合併治療:與化療、手術合併,互補彼此缺點。
  2. 取代手術:若手術破壞性過大或風險高,例如頭頸癌,放療可成為主要治療。
  3. 術後加強:如乳癌術後,利用放療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4. 緩和治療:在癌症末期,用來減緩出血、阻塞或骨轉移造成的疼痛。

臨床情境舉例:

  • 腸胃道腫瘤阻塞:放療縮小腫瘤,改善消化道通暢。
  • 腫瘤出血:放療可達到止血效果。
  • 骨轉移:緩解壓迫與骨折疼痛。
  • 腦轉移:局部伽瑪刀或全腦放療,突破藥物難以穿越血腦屏障的限制。

放療的步驟

  1. 醫師門診評估臨床狀況。
  2. 製作固定器,確保治療時姿勢穩定。
  3. 進行電腦斷層定位掃描,並由放腫科醫師利用軟體規劃治療範圍。
  4. X 光進行影像驗證,確定範圍精準。
  5. 確認後正式進行治療。

常見副作用

副作用依照照射部位而異:

  • 皮膚:發紅、脫皮、色素沉著。
  • 骨髓:血球減少,增加感染風險。
  • 腸胃道:噁心、嘔吐、腹瀉。
  • 頭頸部:唾液減少、味覺改變。
  • 骨盆腔:頻尿、排尿疼痛、直腸炎導致血便。
  • 腦部:嗜睡、疲倦、暫時性神經症狀。

大部分副作用會在治療停止後數週內改善。建議患者加強營養、保持皮膚保濕、定期追蹤檢查,並在有症狀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

放療的角色

放射治療在多數癌症中皆扮演關鍵角色,常與手術、化療、標靶治療等搭配使用。常見的應用癌種包括頭頸癌、乳癌、肺癌、肝癌、胰臟癌及攝護腺癌。


結語:放療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支柱

放射治療並非單一手段,而是癌症整合治療的一環。它既能單獨發揮療效,也能與其他治療方式互補,從根治到緩和皆有應用。隨著質子與重粒子治療的發展,未來放療將更精準、更具保護性,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MjLHr2KDE
Youtube
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