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究竟是「毒藥」還是「救命藥」?
化療在做什麼
化療的核心原理,是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癌細胞的特徵就是分裂速度極快,因此化療藥物設計成專門攻擊這些細胞。
但我們體內其實也有正常細胞分裂得很快,例如毛囊細胞(所以會掉髮)、腸胃道上皮細胞(因此噁心嘔吐)、骨髓細胞(造成血球下降、免疫力降低)。就像戰場上的狙擊手,難免會「誤傷自己人」,這就是副作用的來源。
副作用是否等於「毒」?
化療的副作用的確存在,包括掉髮、噁心、疲倦、免疫力下降等,但這些並非不能處理。現代醫學已有多種方法來減輕,例如止吐藥、升白血球針、營養支持等。
更重要的是,現在化療並非「一體適用」,而是量身定制:醫師會根據年齡、體力、癌症類型與分期,調整藥物與劑量,目的是讓病人能承受並繼續治療。
化療的真正目標
化療的目標並不單一:
- 早期癌症:有機會達到治癒,例如乳癌、大腸癌、睪丸癌、淋巴癌等,治癒率可超過八成。
- 晚期癌症:目標可能是延長壽命、縮小腫瘤,或減輕症狀,讓後續治療(如開刀、放療)更順利。
因此不能一概而論說「化療有用」或「化療沒用」,必須依照癌症階段與治療目標來判斷。
化療與新療法的關係
隨著醫學進步,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陸續出現:
- 標靶藥物:針對特定基因突變。
- 免疫治療:啟動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新藥,有些腫瘤缺乏突變標靶,有些對免疫治療反應不佳,且新藥費用常需自費。
在許多情況下,化療仍是基礎治療,甚至要與標靶或免疫療法合併使用,才會有更佳效果。
結語:化療不是毒,而是武器
化療既不是「毒藥」,也不是「萬靈丹」。它是一種經科學設計、臨床驗證的重要抗癌武器。會有副作用,但同時也能挽救生命。
真正的關鍵不是「化療本身」,而是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與劑量。唯有如此,才能讓化療發揮最大效益,成為病人抗癌路上的助力。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odjw6m9y4
Youtube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