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風險地圖:誰較高危?怎樣未雨綢繆
從家族遺傳到生活習慣,一次看清高危因素
Dr.J 在「重磅大腸癌系列」的第一部分,先從流行病學與高危族群入手:台灣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生率高居前列,男性發病與死亡率均高於女性;而家族史與年齡,都是不可忽視的警號。文章重點聚焦「誰容易中、如何預防」,讓讀者在行動前先看懂風險版圖。
首先,遺傳相關的息肉病屬少數但極高風險: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 基因突變)會令大腸長滿腺瘤型息肉,終身癌變機率接近 100%。
- MUTYH 基因相關息肉病因 DNA 修復異常而增癌風險,可達 40–100%。
- 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MMR 基因突變)癌化步伐較快,發病更年輕,且常見家族多癌的情況。
即使沒有上述疾病,一等親曾患大腸癌者,罹癌風險亦會增加;而**「腺瘤型」息肉**特別容易癌化,尺寸大(>1cm)、絨毛樣或高度不良分化者,後續追蹤更要密集。Dr.J 強調:在「腺瘤階段」發現並切除,是攔截癌變的關鍵。
第二類高危是發炎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發炎範圍越大、時間越長且控制不佳,罹癌風險越高,因此治療與規律追蹤缺一不可。
生活型態方面,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火腿)與高溫煎炸燒烤過程帶來的問題,皆與風險上升有關;紅肉毋須完全拒絕,但應「適量」,避免過量攝取。煙與酒同為高風險因子:吸煙與飲酒越多,風險越高,並無「安全劑量」可言。
另外,男士風險與篩檢率落差值得留意;肥胖、久坐、缺乏運動、糖尿病等代謝狀況亦與風險上升相關。少數情況如膽囊切除、骨盆放療(例如前列腺癌放療可能波及直腸)亦在風險清單之內。
整體來看,風險因素可分為:
- 不可控:基因、家族史、年齡、性別。
- 可控:飲食(加工肉少吃、紅肉適量)、戒煙戒酒、動起來、體重管理、穩定控制慢性病。
Dr.J 的落點很直接:定期篩檢與早期處置息肉,是所有策略的核心。其餘生活調整,則是把「可控」做到最好,為自己爭取時間與勝算。下一部分,他將接續講解大腸癌的症狀與治療;第三部分則詳談篩檢工具與對象。
結語|把不可控交給篩檢,把可控做到最好
面對大腸癌,先認清自己的風險位階:有家族史或曾長「壞息肉」者要更密集追蹤;沒有家族史的人,亦要把握可控變項——少加工肉、紅肉適量、戒煙戒酒、動起來與控制代謝問題。最關鍵的一步,始終是定期篩檢、及早切除息肉,把風險擋在癌變之前。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GZYFb5f4
Youtube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