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的飛彈」式抗癌:ADC 抗體藥物複合物點名擊殺癌細胞
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看懂為何 ADC 被稱為抗癌界的 Superstar
在介紹中,Dr.J 以臨床角度解釋:抗體藥物複合物(ADC, Antibody-Drug Conjugate)是把「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透過「連接子(linker)」結合的設計。傳統化療屬於全身性「通殺」,容易波及正常細胞;ADC 的出發點,是精準把化療「送到」腫瘤細胞,藉此降低全身性副作用。
ADC 的構成與關鍵點包括:
- 單株抗體(Antibody):專一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特定抗原(腫瘤多、正常少)。
- 連接子(Linker):必須在血液中穩定、進入腫瘤細胞後才斷裂,釋放藥物。
- 藥物(Drug):多為化療成分,一個抗體常「帶」3–4 個,甚至更多。
整體概念就像**「巡航導彈」:抗體負責鎖定目標,連接子帶著「炸藥」進場,進入腫瘤細胞內再引爆,達到「只炸壞人、不傷好人」**的理想。
研發難點與技術演進
核心挑戰在於:
- 找到腫瘤「高度表現」而正常組織「較少表現」的抗原;
- 讓抗體與抗原的辨識更準;
-
連接子在體內要穩、在腫瘤內要斷。
Dr.J 亦提到,產業界已把 AI 引入設計與優化流程,以降低時間與人力成本。
臨床應用範圍與代表藥物
據說現時已有十多款 ADC 在全球上市,從血液腫瘤到固體腫瘤(如乳癌、尿路上皮癌、頭頸癌、胃癌、肝癌等)皆見蹤影。
其中被稱為「Superstar」的 Inhertue(音譯,為一款 抗 HER2 的 ADC)由抗 HER2 單抗透過連接子綁上拓撲異構酶抑制劑,每個抗體可攜帶約 8 個藥物分子。Dr.J 指出:
- 使用條件:只要腫瘤有 HER2 表現,均可能考慮;在台灣可用於三陰性乳癌、胃癌、非小細胞肺癌等具 HER2 表現的個案。
- 臨床數據舉例(胃癌試驗):相較傳統化療,總存活期(OS)延長約 4 個月,無惡化存活期(PFS)多約 2 個月,顯示腫瘤控制更佳。
- 研發版圖:仍在拓展至更多 HER2 表現 的癌別(如子宮內膜癌、膀胱癌、膽道癌、胰臟癌等)。
副作用與風險
雖以「精準遞送」為目標,副作用並非零:
- 化療相關:噁心、嘔吐、疲勞、骨髓抑制(血球下降)、神經麻木或疼痛等。
-
抗體相關:過敏/免疫反應、輕度肝發炎、肝功能異常;亦可能出現心律不整或心功能下降等問題。
臨床上會視情況調整劑量或考慮換藥,重點是衡量療效與副作用之間的平衡。
結語:精準送藥的時代,ADC 正在改寫化療的樣貌
ADC 把「抗體的精準」與「化療的殺傷力」結合,像導彈般定點清除腫瘤細胞。從 Dr.J 的整理可見,有效癌別持續擴大、試驗結果逐步累積,讓它成為近年抗癌藥物中最受矚目的新星之一。當然,並非所有腫瘤或個案都適用,仍需由醫師按腫瘤標記、表現與身體狀況個別評估。
面向未來,ADC 的標靶更準、連接子更聰明、藥物組合更靈活,有望為更多病人帶來實際且可感的進步。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0FJzQvwM8
Youtube專欄:WHY WHITE 為什麼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