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工打到60歲都儲唔夠?香港退休開支真係咁貴?
香港的高生活成本,令不少打工一族即使努力工作一生,仍擔心退休後資金不足。隨著物價持續上升、住屋成本高企,再加上醫療及日常開支不斷增加,「打工到60歲都儲唔夠」已成為許多香港人的焦慮。本文將以剖析香港退休開支現實,並提供一些理財思路助你提早準備退休生活。
香港退休生活成本概覽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與相關研究:
基本生活開支:
- 2025年一般家庭每月生活開支約 HK$20,000–25,000(未計房租)。
- 食品價格按年上升超過 5%,公眾交通費用亦持續加幅約 3–5%。
住屋成本:
- 居住劏房或小型單位,月租普遍 HK$7,000–10,000。
- 若購置自住樓宇,即使承造八成按揭,每月按揭供款亦可能 HK$10,000–15,000。
醫療開支:
公立醫院雖相對便宜,但仍需自付藥費及專科門診費用;
私家醫院普通病房每日費用普遍超過 HK$3,500。
隨年齡增加,慢性病或意外的醫療支出更可能大幅上升。
綜合以上,退休後每月基本開支可能高達 HK$25,000–30,000,未計額外娛樂或旅遊開支。
現實挑戰:打工儲蓄能否應付退休?
以入門級月薪 HK$15,000 計算,如果每月能儲蓄 30%,即 HK$4,500,從25歲開始儲蓄至60歲(35年),假設沒有投資回報:
總儲蓄 = 4,500 × 12 × 35 = HK$1,890,000
按每月退休開支 HK$25,000 計算,這筆錢只能支撐約 6年半 的退休生活。
即使假設年均回報 5% 的投資,35年後累積金額大約 HK$5,000,000,每月可支配金額仍僅 HK$20,800(按20年退休期計算),仍不足應付高額住屋與醫療費用。
這說明單靠「打工儲蓄」,實在難以完全保障退休生活質素。
為何香港退休成本特別高?
-
樓價收入比高
香港樓價收入比長期高企,年輕人即使買樓也需承受高額按揭,儲蓄能力受壓。
-
通脹壓力大
2025年第二季整體消費物價指數上升 3.5%,人工增幅卻低於 3%,生活成本與收入增長脫節。 -
醫療與長者護理支出
高齡化社會,長者醫療、看護及康復支出增加,退休後財務負擔更沉重。
90後退休儲蓄攻略清單
提早規劃退休目標
- 計算理想退休生活所需金額(包括基本生活費、住屋、醫療及娛樂開支)。
- 設定短期、中期及長期儲蓄目標。
- 善用強積金與自願性供款(MPF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 每月額外供款可享稅務優惠,加速資產增值。
- 長期持有 MPF 投資組合,利用複利累積退休金。
分散投資
- 將資金分配於股票基金、債券、ETF 等不同投資工具,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 設定定期定額投資計劃,平滑市場波動。
建立應急基金
儲存至少 6–12 個月的生活費作應急用途,避免退休儲蓄被突發事件打亂。
控制非必要支出
減少日常消費、外食、娛樂支出,將節省下來的資金投入退休儲蓄或投資。
定期檢視與調整
每年檢查投資組合表現、通脹及生活開支變化,適時調整儲蓄比例與投資策略。
考慮額外收入來源
副業、自由工作或兼職收入,可作為退休基金額外補充,加速財富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