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真係偷聽你講嘢?用戶秒變防監控達人!

手機真係偷聽你講嘢?用戶秒變防監控達人!

手機變「竊聽器」?都市人無聲的焦慮

近年,不少網民反映在與朋友談話後,社交平台或搜尋器竟然出現相關廣告,令人不禁懷疑——「我啱啱講完嘢,點解手機即刻彈出相關廣告?」大家都狂戲稱手機在偷聽,逐漸在網絡世界引起熱烈討論。到底,手機是否真的在「監聽」我們的日常對話?還是背後其實另有機關?

本文將和大家一起分析手機是否具備偷聽能力、相關技術原理,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真實個案。我們亦提出幾個簡單建議,助你化身「防監控達人」,保障個人私隱。

 

手機偷聽,是真有其事?還是集體錯覺?

從技術角度來看,智能手機內建的語音助手(如 Siri、Google Assistant、Bixby)確實擁有「喚醒詞」功能,當用戶說出「Hey Siri」或「OK Google」時,系統會即時啟動以接收後續指令。這意味著,手機的麥克風理論上處於長期開啟狀態,只是未有主動錄音或傳輸數據——至少官方聲明是如此。

然而,2019年一項由美國《華盛頓郵報》委託的網絡安全研究指出,即使用戶未主動啟動語音助手,部分應用程式依然可能會偷偷啟用麥克風,收集聲音資料用以推送更精準的廣告。雖然主流科技公司如 Google、Apple、Facebook 都否認進行未經同意的語音監聽,但不少用戶依舊深信不疑。

 

真實案例分享:用戶的「被偷聽」經驗

個案一:英國倫敦教師 Chloe 的經歷

Chloe 曾與朋友討論打算飼養一隻西高地白㹴(Westie)小狗。令人詫異的是,她的 Instagram 在數分鐘後便出現了多個與 Westie 相關的廣告。她聲稱自己從未於網上搜尋相關內容,亦無瀏覽過相關網頁。此事件讓她對手機是否「偷聽」產生極大疑慮。

個案二:香港網友 Simon 在 Reddit 分享的經歷

Simon 在某次與女友討論搬屋地點時提及「屯門」,其後他的 Facebook 上竟出現大量屯門樓盤廣告。他表示從未輸入過相關字眼,更指自己平時上網只關心飲食與足球,完全不涉及地產類別,令他懷疑手機或應用程式背後的「監聽」行為。

 

手機偷聽廣告的背後,其實是「數據追蹤」?

不少科技專家指出,大部分用戶所謂的「偷聽現象」,其實是由演算法與大數據運算造成的錯覺。現今的數據分析工具早已能夠根據你的:

  • 定位紀錄
  • 搜尋習慣
  • 與朋友的對話(如 WhatsApp、Messenger)
  • 已安裝應用的權限與活動紀錄

作出極其精準的預測與廣告推送。換句話說,就算你沒有說出來,裝置與平台亦能預知你想要甚麼。

例如:用家可能早前曾在某個樓盤網站短暫逗留,系統會根據 Cookie 紀錄及第三方廣告聯盟作出延伸推送,加上朋友亦可能在社交平台分享過類似內容,令演算法更確信用家對該話題感興趣。

 

如何成為「防監控達人」?5個實用貼士你要知!

雖然不能完全證實手機會偷聽,但用戶依然可以採取以下幾個防範措施,減低個人資料外洩風險:

  • 檢查應用程式權限
    定期到「設定」>「應用程式」>「權限管理」,關閉不必要的麥克風或位置權限。
  • 停用語音助手
    若不常用 Siri 或 Google Assistant,可考慮將其功能完全關閉。
  • 安裝隱私管理應用程式
    例如 Bouncer、GlassWire 等應用可監察哪些 App 正在使用感應器及傳輸數據。
  • 使用加密通訊工具
    選擇如 Signal、Telegram 等提供端對端加密的通訊軟件,提高私隱保障。
  • 避免連接不明 Wi-Fi 網絡
    公共 Wi-Fi 易被駭客截取數據,連線時應開啟 VPN 增加安全性。

 

結語:小心無聲的「監控」,科技便利與私隱之間的平衡

智能手機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亦潛藏著不少監控與私隱風險。無論手機是否真的「偷聽」我們的談話,面對不斷進化的數據收集技術,現代人有責任提升自己的個人私隱保護意識。

唯有意識到風險,並採取主動防範措施,才能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世界中,保留一點屬於自己的「寧靜空間」。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