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加唔切通脹,點樣靠一杯咖啡錢買返保障?
近年香港人的一大感受:「加人工永遠追唔上加價速度」。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25 年第二季整體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約 3.5%,而食品價格漲幅更高達 5% 以上;相反,2024 年私人企業平均加薪幅度僅 2.8%,零售、餐飲等行業更低於 2%。這代表即使努力工作,實際購買力仍在下滑。當生活成本不斷增加,單靠加薪已無法維持原有生活水平,甚至在面對疾病、意外或經濟波動時,更容易陷入財務困境。
為何需要「保障」?
保障的意思,不止是買保險這麼簡單,而是確保當收入中斷、開支突增或市場不穩時,仍有資金緩衝。例如:
- 醫療開支持續上漲:2024 年私家醫院普通病房每日收費普遍超過 HK$3,500;
- 住屋開支沉重:2025 年市區劏房月租普遍高於 HK$7,000,以入門級月薪 HK$15,000 計算,租金已佔收入近一半;
- 樓價收入比長期高企:香港需要 21 年以上不吃不喝才可「上車」,遠高於國際認為合理的 6–8 年水準。
這些數字背後的意思很清楚——生活壓力大,而且沒有財務緩衝的話,很容易被突發事件擊倒。
「一杯咖啡錢」的力量?
假設一杯咖啡約 HK$35,如果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錢,即 每月約 HK$1,050,一年就有 HK$12,600。雖然數字看似不大,但若將這筆錢用作購買合適的保障工具,或作長期投資累積,效益可能遠超想像。
例子一:醫療保障
用每日 HK$35,購買基礎醫療保險計劃,每年保費約 HK$12,000,已可涵蓋私家醫院基本住院費用,減少突如其來的醫療支出衝擊。
例子二:長期投資
將每日 HK$35 投資於年均回報 5% 的基金,
10年後可累積約HK$162,000;
20 年後更可達到 HK$413,000,足以作為退休或置業的首期補充資金。
90後的額外挑戰
對90後而言,通脹與人工增長之間的落差更加致命。由於樓價收入比過高,沒有家庭資助的情況下,需要多年節省才能儲夠首期。假設購買 400 萬港元的單位,即使承造八成按揭,首期仍需 80 萬港元,加上印花稅及雜費,總額接近 95 萬港元。
如果每月儲蓄 HK$8,000(即收入的 40%),無投資回報下需時約 9 年,而這段時間樓價可能已經再次上升。
因此,除了努力儲蓄,更應該透過「一杯咖啡錢」的習慣,為自己建立保險與投資的雙重保障,減少突發事件令計劃中斷的風險。
6 個步驟:實行「一杯咖啡錢」理財計劃!
計算每日可節省金額
先檢視日常開支,找出可替代或刪減的非必要消費(如咖啡、外賣、頻繁外出用餐)。
自動轉帳至專戶
將節省的金額,每月自動轉入一個專用儲蓄或投資賬戶,避免混入日常開支。
先保障後投資
優先用這筆錢購買必要的保障(如醫療保險、意外保險),確保基本風險已被覆蓋。
選擇低成本投資工具
餘下資金可投放於低成本、長期回報穩定的工具,例如指數基金(ETF)、政府零售債券。
每年檢視與調整
每年檢查保障與投資表現,並隨收入增長適度增加每月投入金額。
將額外收入納入計劃
副業收入、花紅或退稅等額外資金,也可按比例加入「咖啡錢」計劃,加快累積資本速度。
結語
人工追唔上通脹,已經是新常態。從每天一杯咖啡的金額開始,透過有紀律的儲蓄、合理的保障及長期投資,不單可以減低生活的不安感,還能在未來給自己更多選擇權。對九十後來說,這既是一種生存策略,更是一種理財智慧——細水長流,終有一日會積成一片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