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靠家人買樓有冇可能?90 後靠自己上車攻略

唔靠家人買樓有冇可能?90 後靠自己上車攻略

在香港,「上車」一直是年輕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九十後成長於樓價高企的年代,即使工作多年,仍難以跟上房價的升幅。根據最新數據,香港樓價收入比長期位居全球首位,中位數家庭收入若不吃不喝,需要超過二十年才能夠購得自住物業。這個現實,令不少沒有家人資助的九十後,覺得買樓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夢想雖遠,並非完全不可觸及,只是過程需要更嚴謹的規劃與耐性。

 

90後買樓的真相,其實係咁…

  • 樓價與收入的落差
    香港的樓價收入比高達 45 倍,遠超國際上被認為合理的 6–8 倍水平。即使是在新界部分地區,購買細單位的負擔仍十分沉重。
  • 依賴家庭資助的普遍性
    有調查顯示,已置業的九十後當中,高達 80% 接受過家庭資助,平均資助金額達 254 萬港元,比十年前的 46 萬港元高出逾四倍。
  • 首次置業年齡推遲
    首次置業的平均年齡已推遲至 36–44 歲,顯示上車不再是年輕時的事,而是需要更長時間準備的長跑。

 

分析與上車攻略

1. 訂立明確的財務目標

假設目標物業價值 400萬港元,承造八成按揭(貸款 320 萬港元),首期需要 80 萬港元,加上印花稅、律師費及簡單裝修等雜項,總額約為 90–95 萬港元。

  • 若月入 20,000 港元,將 40%(即 8,000 港元)用作儲蓄,在無投資回報的情況下,需要約 9 年多時間才可儲到首期。
  • 若每年取得 4% 投資回報,時間可縮短至約 7 年半。

2. 選擇入門物業類型

  • 居屋(白表或綠表)、二手細單位(200–350 呎)及新界偏遠地區鐵路沿線物業,通常是入市門檻較低的選擇。
  • 樓市處於調整期或銀行推出優惠按揭時,往往是增加議價空間的好時機。

3. 提升收入與增加儲蓄速度

  • 在職場上爭取升職加薪,或轉向薪酬較高的行業(如科技、金融、專業服務)。
  • 透過副業、自由職業或網上業務,每月額外增加 5,000 港元收入,可將儲首期時間縮短至不足 6 年。

4. 投資增值策略

  • 低風險:定期存款、政府債券(如 iBond、綠色零售債券)作保值。
  • 中等風險:指數基金(ETF)、藍籌股作長期投資,目標年回報 4–6%。
  • 高風險(需謹慎):個股、加密貨幣等波動資產,宜作少量配置,切勿將全部資金押注其上。

5. 控制生活開支

  • 租金最好控制在月薪的 20% 以內,可透過與家人同住或合租達成。
  • 減少不必要的高消費,例如頻繁外遊或購買奢侈品,將節省資金直接投入儲蓄計劃。

6. 心態與風險管理

  • 設立應急基金,相當於 6–12 個月生活費,避免突發情況(如失業)影響供樓能力。
  • 理性看待置業,避免為追趕同齡人的步伐而作出過度承擔。

 

小結

對90後而言,唔靠家人買樓的確難度極高,但並非完全沒有可能。成功的關鍵在於:

  1. 明確的儲蓄與入市目標;
  2. 實際可行的物業選擇;
  3. 積極提升收入與投資增值;
  4. 嚴格控制生活開支與財務風險。

雖然這條路可能要走上多年,但每一個穩健的步驟,都是將夢想拉近的一步。只要肯付出計劃與行動,即使沒有「父幹」或「母幹」,90後依然有機會靠自己踏上屬於自己的「上車」之路。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