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市跌、庫房乾,政府會向打工仔落手推行高薪稅?
樓市萎縮+赤字持續,政府收入壓力前所未有
香港政府自2020年疫情以來連續錄得財政赤字,2023/24年度赤字高達1,012億港元,比原先預計的514億元幾乎翻倍,而儲備亦已由高峰期的約1.1萬億元減至不足6,000億港元,形勢令人關注。
根據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政府全年預期收入約6,246億元,但開支則高達7,133億元,當中社會福利、醫療及教育為主要支出項目,佔總開支近六成。
與此同時,作為政府收入重要來源之一的樓市亦陷入低迷。樓價自2021年高峰起已累計下跌近20%–25%,連帶地價、印花稅收入亦大幅縮水,令庫房「開源」進一步受限。
面對這樣的結構性財赤,政府會否選擇向最穩定的稅源—打工一族「落手」加重薪俸稅負擔?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現行稅制簡介:香港薪俸稅屬「淺稅制」
香港一直奉行「低稅簡稅」政策,薪俸稅採用累進稅率制度,2024/25年度的稅率如下:
課稅階梯 |
稅率 |
首$50,000 |
2% |
第二$50,000 |
6% |
第三$50,000 |
10% |
第四$50,000 |
14% |
餘額 |
17%(封頂) |
此外,納稅人可選擇以 標準稅率15% 計算應課稅入息(即未計各項扣除和免稅額前的總入息),如較為有利。
實際上,2022/23年度納稅人數約為240萬人,當中逾五成屬於免稅或稅額極低人士,真正繳納大量稅款的,主要集中於中高收入階層。這亦引起一個財政問題:政府稅基狹窄,財政收入極為依賴少數打工仔及企業納稅人。
加稅的可能性與方向
面對長期財赤與收入來源疲弱,有經濟學者認為政府極可能考慮以下措施:
-
調高高收入人士的薪俸稅率或標準稅率
例如將現時最高邊際稅率由17%提升至20%,或標準稅率由15%調高至16%-18%。這對中高收入者影響較大,但對庫房而言可增加數十億元收入。 -
擴闊稅基
目前約有45%在職人士完全毋須繳稅。政府有可能逐步縮減免稅額或扣除上限,令更多市民需繳納一定金額薪俸稅,以擴大稅收基礎。 -
引入新稅種或暫時性附加稅
參考新加坡、英國等地經驗,部分政府曾於財赤高峰期,對高收入群體徵收「臨時附加稅」。香港雖未曾實行,但不排除作為「一次性財政止血」手段。
國際比較:其他地區如何處理結構性財赤?
地區 |
措施 |
結果 |
新加坡 |
推出臨時附加個人所得稅,針對高收入人士;同時引入消費稅(GST)調升 |
成功在數年內重回盈餘 |
英國 |
調高所得稅及企業利得稅,同時推動公共支出審查與縮減開支 |
面對反彈,但有效遏止赤字惡化 |
日本 |
長期赤字導致國債比率全球最高,政府依賴消費稅逐步加徵來支持社會保障 |
社會壓力大,惟政策持續執行 |
由此可見,即使是奉行低稅原則的地區,在面對結構性財赤時,亦須作出財政調整,以維持公共財政可持續性。
市民關注點:對打工一族有何實際影響?
若政府未來加薪俸稅或削減免稅額,最受影響的將是年薪介乎40萬至100萬港元的中產階層。這類人士既無企業避稅能力,亦非「超高薪一族」,生活成本高企之下,稅負增加會令生活壓力進一步加劇。
同時,有機會削弱香港對專才及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影響整體競爭力。
加稅是否唯一出路?還是需要全面財政改革?
雖然加薪俸稅或擴闊稅基能為政府帶來短期財政紓緩,但從長遠而言,政府應思考更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
- 檢視公共開支的效率與必要性(如為大型基建項目開支設定優先次序)
- 拓展多元收入來源,例如:環保稅、碳交易稅、數碼經濟徵費等新稅種
- 推動經濟轉型,增強私人市場創稅能力
對於打工仔而言,保持理財彈性、儲蓄、以及評估稅務安排,將是面對未來政策變化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