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費貴到跪喺到!原來一場大病真係可以洗曬半世積蓄?

醫療費貴到跪喺到!原來一場大病真係可以洗曬半世積蓄?

香港醫療有保障?但你未必負擔得起

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以「可負擔、可獲得」為原則,但隨着人口老化、醫療科技進步及需求飆升,整體醫療開支逐年上升。不少市民認為有公立醫院便無後顧之憂,然而當真正面對一場重大疾病時,才發現「免費醫療」原來有限。

事實上,一場大病足以耗盡半生積蓄的情況,在香港並非少數。尤其對於無足夠保險保障、或選擇私家醫療服務的市民而言,醫療開支可瞬間變成家庭財政危機。

數據顯示:醫療費用節節上升,財政壓力沉重

根據政府統計處及醫管局數據顯示:
2022年,香港整體醫療及健康支出約為2,080億港元當中超過50%來自政府撥款,其餘來自個人自費、僱主保險及其他來源。

香港市民每年人均醫療開支約為28,000港元,較10年前上升近60%。

超過30%住院病人選擇私家醫院或混合模式一旦涉及重大手術、長期住院或癌症治療,總開支隨時以六位數字計算

📌例子:香港某私家醫療常見開支(以2024年行情計算):

醫療項目

平均費用(私家醫院)

體外腎臟透析(每月)

$20,000–$30,000

一次心臟搭橋手術

約 $250,000–$400,000

癌症治療(標靶/免疫療法,1年)

約 $500,000–$1,200,000

脊椎手術

約 $200,000 起跳

私家病房每日費用

$3,000–$10,000/日

即使選用公立醫院,部分藥物不屬於資助範圍(自費藥),或輪候時間過長,亦會令患者轉向自費治療,加重經濟負擔。

實際個案:一場病,令中產家庭財務崩潰

林先生(化名)為一名中學教師,年收入約60萬港元,生活一向穩定。2022年不幸確診淋巴癌,雖然選擇公立醫院接受治療,但所需標靶藥不屬醫管局資助範圍,每月需自費約$35,000。經歷8個月治療後,累積開支接近$30萬,加上因病停工兩個月,收入銳減,家庭一度出現現金流困難。林先生表示:「我以為有公立醫療就無事,點知要用的藥要自己付費,積蓄一下子清空。」

未雨綢繆:三大建議應對「一病破產」風險

1. 建立應急醫療基金

一般建議預留至少3至6個月的家庭開支作為緊急資金若能額外撥出一筆專屬醫療基金(如10萬以上)作為疾病或突發醫療事故支援,能有效減低突如其來的壓力。

2. 投保適當醫療及危疾保險

現時市面上有多種保障選擇,包括:

  • 住院醫療保險:補貼私家醫院住院開支。
  • 自願醫保(VHIS):可獲稅務扣除,涵蓋基本私家住院費用。
  • 危疾保險:一旦確診特定疾病(如癌症、中風、心臟病),可獲一次性賠償金,彌補收入中斷。

建議:選擇「多重賠償危疾保障」產品,因現代人有機會罹患多次疾病。

3. 了解公私醫療的差異與安排

雖然公營醫療收費低廉(例如普通門診每次收費 $50,普通住院每日 $120),但輪候時間長、選擇彈性低。若對治療速度、病房環境、用藥選擇有要求,應考慮如何配置資金及保障,以應付私營醫療開支。

政府角色與未來方向:醫療成本將只升不跌

香港政府預計未來10年醫療開支將年年上升,至2030年醫療開支佔GDP比例或升至9%以上。這意味公共資源愈趨緊張,個人自費比例將持續增加。

同時,醫管局與保監局亦正推動:

  • 加強公私營合作(例如共享醫療數據、轉介機制)
  • 提升自願醫保滲透率
  • 鼓勵市民主動規劃健康與財務保障

病痛無可預計,但財務準備可以提前

沒有人希望生病,但事實是——一場大病不僅影響身體健康,更可能徹底動搖家庭財政基礎。單靠政府資助,未必足夠應付所有需要;個人必須及早做好風險規劃才能在逆境中保住尊嚴與選擇權。

早一日了解、早一日保障。健康無價,記得盡早準備,有備無患。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