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裁員+AI 投資拯救財赤?

公務員裁員+AI 投資拯救財赤?

近年香港財政狀況每況愈下,赤字連年累積,庫房儲備由2019年超過11,000億港元,跌至2024年剩不足6,000億,被財政司司長形容為「不能視為無限提款機」。在全球經濟環境疲弱、本地樓市萎靡不振之下,政府一方面需控制開支,一方面又要加快經濟轉型。於是,「裁員」與「AI取代人手」成為熱門方案,一邊削減龐大公務員開支,另一邊投資創新科技,試圖提升行政效率、減少財政負擔。但這個方向真係可行?AI係救命草,定係短視止血藥?

香港財赤警號響起:庫房真係見底?

2024年香港政府錄得逾千億港元財政赤字,是連續第四年出現赤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警告,如果現時趨勢持續,2025年政府的「財政儲備」將跌至約5,000億港元以下,相當於約8至9個月的政府開支。

根據財政預算案,政府開支的主要構成包括:

  • 教育(約1,050億)
  • 醫療(約1,120億)
  • 社會福利(約1,320億)
  • 公務員薪酬(約1,200億)

可見公務員薪酬佔整體支出非常之高,成為政府削支的首要目標之一。

 

公務員「自然流失+技術替代」:削支新模式?

有傳政府內部已討論未來三至五年內削減最多一成公務員職位,並且透過「自然流失不補人」、「合約轉外判」、「AI系統取代簡單行政工序」等方式進行。這不止是一項人事政策,更是一次系統性轉型。可能的做法包括:

  • 透過AI處理基層行政工作:稅務查詢、申請流程、資料輸入、投訴處理等
  • 透過AI擔任精簡非關鍵職位:文書、檔案審批等
  • 引入大型政府電子平台:推行「一網通辦」、自助式公共服務

AI+裁員的好處✅:

  • 降低政府人手成本
    公務員薪酬每年遞增,若能削減5-10%人手,估計每年可節省約60-120億港元,對於紓緩財赤有短期效果。
  • 提升行政效率
    以稅務局、地政總署等部門為例,若將簡單查詢、申請處理自動化,可大幅減少處理時間與錯誤率。
  • 促進創科發展
    政府大力投資AI系統有望推動本地初創科技公司發展,製造新興行業職位,為經濟轉型鋪路。

AI+裁員的壞處❌:

  • 服務質素下跌風險
    AI難以完全處理涉及人情、彈性判斷的公共服務。若大量轉型未成熟系統,市民滿意度或會下降。
  • 基層工失業風險上升
    受影響最大為中年文職或基層公務員,再就業能力低,社會矛盾或惡化。若無配套再培訓計劃,可能轉化成社會成本。
  • 科技投資需時、見效慢
    建立完善AI系統成本動輒上億,涉及人力、數據清洗、安全性、兼容舊系統等問題,短期內未必能即時回本。

值得借鑒的案例:新加坡 vs 英國

  • 新加坡早在2018年推行「公共服務轉型」,透過數碼平台整合民眾服務,並成功減少多餘行政人手,同時為裁員者提供再培訓。
  • 英國則於疫情後因倉促推行數碼化導致大量系統故障,加上人手不足,引發民怨,特別係社會福利、移民服務部門。

香港若要效法,必須有完整規劃、技術支援、同時配合職業轉型政策,否則只會是一場「削支式改革」,結果弊多於利。

 

結語:AI唔係萬能,政府要做既唔止係節流

AI可以成為提升政府效率、節省成本的利器,但並非萬能藥。政府要真正解決赤字問題,除了控制開支,亦應開源:

  • 檢視土地政策與賣地效率
  • 重整稅制(例如引入資本利得稅、擴闊薪俸稅階)
  • 發展新產業:綠色金融、再工業化等

公務員裁員+AI改革,只能是其中一環。若政府沒有系統性地推動整體財政及產業轉型,赤字風險依然會捲土重來。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