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怕中伏:交咗幾十年保費,賠嗰陣先知唔包!
不少人為求長遠保障,於年輕時便開始購買各類保險產品,包括危疾、住院、壽險及意外保障。惟實際理賠時,卻常見投保人面對「唔包」、「未達標準」、「屬不受保事項」等回覆,苦交多年保費卻未獲應有賠償。這種情況不但損害權益,更容易引發家庭經濟壓力與心理落差。本文將透過真實案例分析,引導讀者了解常見保單盲點,並提供可行建議,協助保障自身權益。
一、真實個案分享:多年保費白交?
案例一:危疾保障不包括原位癌
林小姐三十出頭,於十年前投保某危疾保險。去年被診斷患上「原位乳癌」,但在提交索償申請時被保險公司拒絕,原因是其保單列明「原位癌」並不屬於「重大疾病」之範圍。林小姐事後查看保單細節,才發現該保障只涵蓋達第1期或以上的惡性腫瘤,早期癌症未被包括在內。
案例二:住院日數不足致拒賠
劉先生因腸胃問題入住私家醫院接受小型手術,僅住院12小時。事後他根據保單提出住院津貼及手術費索償,但卻被保險公司回覆「不符合最少住院24小時要求」,因此不予賠償。劉先生雖然手術屬實,但因條款規限,未能獲取任何補助。
案例三:意外保障不涵蓋既有病史
鄭先生投保意外醫療保障多年,不幸於外遊時心臟病發入院。他原以為可憑保單申請海外醫療賠償,但因心臟病屬其既有病史,亦非「外來突發意外事故」,保險公司因此拒絕賠償。
二、為何「唔包」?揭開保單常見盲點
-
條款定義模糊或過於嚴格
不同公司對「重大疾病」、「住院」、「手術」等字眼有不同定義,若未詳細閱讀條款,容易誤解保障內容。例如部分保單對癌症的認定,需達特定期數或病理證明,否則不作理賠。 -
不受保事項條款範圍廣
一般保單會列出不予賠償的情況,如:既有病症、自殘、酒後駕駛、戰爭等。惟部分條款範圍較廣或缺乏明確界定,令理賠過程變得模糊爭議大。 -
保障內容過時或未更新
舊保單設計未必涵蓋現今常見疾病或新型療法,例如基因療法、標靶藥、原位癌等未被納入保障。若未定期檢視與升級,可能會錯失真正需要的支援。 -
誤信代理口頭承諾
有投保人過度信賴銷售人員的介紹,未細閱條款,只聽口頭解說,導致錯誤理解保障範圍。
三、保障自己:避免「中伏」的實用建議
-
逐字閱讀保單條款,切勿只看簡介
每份保單都設有完整條款,當中列明什麼受保、什麼不保、理賠程序、免責條款等。宜花時間細閱原文,並主動向保險公司查詢模糊或不明白的內容。 -
定期檢視及更新保障
保單應隨個人狀況、年齡及社會醫療趨勢調整。建議每兩至三年檢視一次現有保障是否足夠,包括是否涵蓋最新醫療技術及常見病症。 -
儲存好病歷及醫療證明
理賠時需提供詳盡醫療紀錄。平日應保留診斷報告、出院紙、收據及主診醫生證明,並備存副本於雲端或家中。 -
選擇具備明確條文與公開說明的產品
投保時應偏向選擇設有公開透明比較表、清楚列明受保病種及理賠程序的產品。避免含混定義的模糊保障,尤其對「重大疾病」、「住院日數」等應有明確界定。 -
避免單靠口頭解釋,要求書面資料
投保前或與代理討論時,宜要求提供書面內容、產品摘要及條款副本,並親自閱讀,勿只靠代理人陳述。
結語
保險的本意是為人生中的不可預計留有後路,但若保單條款不清或保障與預期出現落差,最終「中伏」的只會是多年來按時繳費的投保人。故此,購買保險前應慎選產品、仔細理解條款,投保後亦須定期檢視保障是否與人生階段及醫療趨勢同步。畢竟,買保險是為了減少風險,不是增加誤解與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