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揾食無 MPF又無保障?點樣唔靠公司都保障到自己?

自己揾食無 MPF又無保障?點樣唔靠公司都保障到自己?

隨着靈活工作模式的興起,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自僱人士,甚至創業者。這種「自己揾食」的方式雖然自由度高,但同時亦代表失去了傳統受僱員工所享有的保障,例如強積金(MPF)、有薪病假、醫療保險、意外保障等。對於這類群體而言,一旦遇上突發事故、疾病或失業等情況,缺乏基本保障可能會帶來沉重打擊。

面對這樣的風險,我們是否只能接受「無保障」的現實?其實不然。即使無法依賴公司制度,我們仍可以透過個人理財與規劃,為自己建立穩固的安全網。本文將會探討幾個可行的方法,讓你即使「無 MPF 無保障」,都能有效為自己築起保障防線。

自僱人士的困難與風險:保障缺口不容忽視

  1. 沒有僱主供款MPF,退休儲蓄被忽略
    根據《強積金條例》,自僱人士雖然有責任自願登記及供款MPF,但實際執行率偏低。積金局報告顯示,每10位自僱人士中,只有約4位有定期供款。不少人因收入不穩或缺乏規劃意識,錯失退休儲蓄的黃金時間。

📌 舉例:若一名自由設計師年收入 $30萬,若沒供MPF,每年將少儲 $37,500(僱員 + 僱主部分),30年下來,複利差距可達數十萬港元。

  • 缺乏醫療保障,遇病即財政崩潰
    自僱人士無法享有公司提供的團體醫療保險,一旦患上大病或需要住院,必須全數自費。根據2023年醫療費用數據,私家醫院一次簡單手術或住院,費用動輒超過 $80,000。若不幸罹患癌症或慢性病,更會造成龐大財政壓力。
  • 意外或工傷無支援,收入斷絕風險高
    打工仔在職時如遇工傷,可申請勞工保險賠償。但自由工作者一旦在工作途中發生意外,例如送貨途中跌倒、拍攝工作中扭傷,並無相關保險可依賴,甚至無收入來源維持日常生活。
  • 收入不穩、缺乏病假及有薪假期
    沒有固定工時與收入來源,自僱人士每當病倒、放假、或遇上工作淡季,便會直接影響收入,令個人財務壓力顯著增加。

不靠公司的話,如何保障到自己? 5大建議補回保障缺口!

  1. 自行參與 MPF/自願性退休儲蓄
  • 即使沒有僱主,自僱人士依然可以申請作為「自僱人士」身份參加 MPF 計劃,自行供款(最高每年供款額為 $18,000,可作稅務扣除);
  • 開立長期儲蓄型保險/定期定額投資(如 ETF 指數基金),作為替代退休金儲備;
  • 建立每月固定供款習慣,模擬「月供MPF」模式,累積資產。
  1. 投保個人醫療及危疾保險

根據個人預算及醫療需要,自僱人士應至少投保以下兩類保險:

  • 住院醫療保險:保障住院費、手術費、醫生費等(可考慮自願醫保 VHIS 計劃,並享有稅務扣減);
  • 危疾保險:如確診癌症、中風等重大疾病時,可獲一次性賠償金,以應付生活及醫療開支。
    📌 建議:選擇「多重危疾賠償計劃」,以備重病復發或多病同現。
  1. 為意外風險購買收入保障保險

收入不穩是自僱人士常見困難。可考慮購買:

  • 意外醫療保險:涵蓋突發受傷或意外醫療開支;
  • 收入保障保險(Disability Income):當因意外或疾病未能工作時,保障每月基本收入。
  1. 訂立緊急預備金與支出預算

應預留最少 6至12個月生活費作為緊急儲備金;分類記錄每月必要與非必要支出,設立財務預算,預備收入波動時段。

  1. 靈活運用稅務優惠計劃

自願醫保 VHIS、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及**可扣稅年金(QDAP)**均可用作合法減稅及建立長遠保障;善用這些制度,不僅可保障健康與退休生活,亦有助提升財務穩定性。

 

自己做老闆,更要為自己「買保障」

自由工作者或自僱人士享有自主彈性,但背後亦須承擔風險。在缺乏公司資源與福利支援下,主動為自己建立醫療、退休及意外保障,才是可持續職業生涯與財務健康的關鍵。不靠公司靠自己——靠的不僅只是拼搏,更需要的是規劃。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