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唔係買嚟『用』,係買嚟唔使用!
在香港這個節奏急促、風險多變的城市中,保險早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醫療、意外、旅遊、人壽,甚至是寵物或手機,保險產品種類繁多,覆蓋範疇廣泛。然而,不少人對保險仍存有誤解,認為「買咗就要用」,否則便是浪費金錢。事實上,保險的真正價值,往往不在於「使用」,而在於「不需要使用」。
一、保險的本質:風險轉移而非利益獲取
保險的基本原理,是透過風險分散與資源集結,將個人可能面對的重大損失,轉移至保險公司承擔。換言之,保險並非投資工具,更不是賺錢途徑,而是一種風險管理機制。
當一個人投保意外保險,他並不是希望發生意外,而是希望萬一不幸發生,能夠獲得經濟保障。同樣地,購買醫療保險並不代表期待生病,而是為了在病患來臨時減輕財政壓力。
保險的價值,在於「有備無患」,而非「有患即用」。若能一生無需動用保險保障,反而代表生活安穩、身體健康,保險的功能已然達成。
二、心理認知:為何有人誤解保險是「用」的?
不少人對保險存有誤解,認為既然每年繳付保費,便應該「用返嚟」,否則便是「蝕本」。此觀念源於以下幾個心理因素:
消費心態
現代人習慣以消費回報衡量價值,購買商品或服務後,期望獲得實質回報。保險作為一種「無形商品」,若未曾「使用」,便容易被視為「無效支出」。
投資錯覺
部分保險產品具備儲蓄或分紅功能,令消費者誤以為保險等同投資,期望獲利回報。事實上,純保障型保險與投資性產品性質截然不同,不應混為一談。
錯誤推廣
部分保險推銷手法過度強調理賠金額與「回本」機會,令消費者誤以為保險是「用得多就賺得多」,忽略其風險管理本質。
社會比較
當身邊有人獲得保險賠償,容易產生「自己無用就蝕底」的心理,進一步加深誤解。
要改變此觀念,需從教育與資訊透明入手,讓市民了解保險的真正功能。
三、風險管理:保險是生活的安全網
保險的最大功能,是建立一個生活安全網,在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時,提供經濟支援與心理安慰。以下為幾個常見風險與保險的對應關係:
風險類型對應保險產品功能說明意外受傷意外保險賠償醫療費用及收入損失重病或住院醫療保險支援高昂醫療開支提早離世人壽保險照顧家人生活及教育開支家居損毀家居保險補償財物損失及維修費用旅遊意外旅遊保險處理行程取消、行李遺失等上述保險產品,均以「萬一發生」為前提,並非「一定會發生」。若能一生無需動用,代表生活順利,保險的價值已體現於「保障存在」而非「理賠結果」。
四、個人理財:保險是財務規劃的一環
在個人理財中,保險屬於「防守型資產」,與儲蓄、投資、消費共同構成財務規劃的基礎。合理配置保險,有助提升財務穩定性與抗風險能力。
理財建議如下:
- 先保障後投資 :在進行任何投資前,應先建立基本保障,包括醫療、意外及人壽保險。
- 按需要選擇產品 :不同人生階段需不同保障,例如年輕人重意外保障,中年人重家庭責任,長者重醫療支援。
- 定期檢視保單 :隨著收入、家庭狀況改變,應定期檢視保單內容,確保保障充足。
- 避免過度投保 :保障過多可能造成資源浪費,應根據實際風險與財務能力作出平衡。
- 理解條款細節 :投保前應詳細了解保單條款,包括免責條款、理賠程序、保障範圍等。
保險不是「用」來賺錢,而是「用」來守護財務安全。其價值在於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而非眼前的回報。
五、香港市民的保險觀念:轉變中的態度
雖然仍有部分市民對保險持觀望態度,認為「未用過就等於浪費」,但隨著資訊普及、生活風險增加,以及疫情等突發事件的衝擊,保險的角色逐漸獲得重視。尤其在近年醫療費用上升、公共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個人保障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保險公司亦積極推動教育工作,透過講座、網上平台、社交媒體等渠道,向市民解釋保險的真正功能,改變「用咗先值」的錯誤觀念。隨著社會整體風險意識提升,保險將不再被視為「可有可無」,而是生活中必要的安全配置。
保險的價值,在於「唔使用」
「保險唔係買嚟用,係買嚟唔使用」,這句話看似矛盾,實則道出保險的核心價值。保險的目的,不是等待風險發生,而是預防風險帶來的破壞。若一份保單從未被動用,代表你的人生順利、身體健康、家庭安穩,這正是保險最理想的結果。
在香港這個高密度、高風險的城市中,保險不單是個人保障,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它讓人面對未知時不再恐懼,讓家庭在困境中不致崩潰,讓企業在危機中得以延續。保險的存在,是一種文明的表現,是一種對未來的尊重。
與其問「買咗保險有冇用過」,不如問「有冇因為有保險而安心過」。真正的保險價值,不在於理賠金額,而在於那份無形的安全感。它不需要每天提醒你存在,但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它會靜靜地守護你。
保險,是一份不求回報的承諾,是一種不願使用的保障。買保險,不是為了用,而是為了唔使用——這,才是最值得投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