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媽入錯Group?原來係詐騙陷阱

阿媽入錯Group?原來係詐騙陷阱

「阿媽入錯Group」聽落好似無傷大雅,甚至令人有點想笑,但背後其實可能隱藏著一場精心設計的詐騙陷阱。近年,WhatsApp、Telegram、Facebook Messenger等通訊平台成為騙徒新戰場,無論你係打工仔定退休人士,都可能一唔小心就墮入圈套。而不少中高齡人士因為未習慣手機操作或防騙意識較低,更成為騙徒主攻目標。今次就用輕鬆易明嘅方式,一齊拆解「阿媽入錯Group」背後嘅騙局手法,讓你提早識破,唔再中伏。

一、點解阿媽會入錯Group?

  1. 誤按邀請連結

騙徒會假扮認識嘅親戚朋友、社區群組,喺其他群組或朋友圈發放一條「群組邀請連結」。長輩一見係熟人名字或似乎係有興趣的話題(如:旅遊優惠、健康資訊、教會聚會等),就容易誤按加入。

  1. 利用善意與熱情

騙徒會預先佈局:如邀請人表現友善熱情、聲稱係街坊、志同道合等,長輩容易「唔好意思走人」,慢慢產生信任。

  1. 偽裝成官方或社區團體

用公司Logo、大頭照或活動圖片假扮成真機構,對於不熟悉平台操作的阿媽級用戶來說,更容易上當。

二、「入錯Group」之後發生咩事?

Step 1:和諧溫馨營造信任感

群組內會有人(往往係詐騙集團成員)不斷分享生活點滴、溫情故事、轉載名言金句,令人放鬆戒心。亦可能會扮演成功個案,例如「今朝個股升咗好犀利呀,多得老師指導」等鋪路留言。

Step 2:冒出「專家老師」,分享投資心法

當群組活躍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介紹「某老師」或「達人」,聲稱係金融分析師、外匯專家,逐步引導群組成員到另一個平台(如:下載某App/登入某網站/加另一個帳號),方便進一步操控。

Step 3:提供「內幕貼士」、保證穩賺不賠

「老師」分享各種「內部消息」或「穩賺策略」,甚至聲稱「保本回報達15%」、「只需跟單就得」。此時不少長輩因為見其他人都講「賺咗」,或以為只是玩玩,開始匯款參與。

Step 4:暫時獲利,增強信任

部分騙局會喺初期真係「派糖」,讓參與者收到少量盈利(其實係自編自導),令對方覺得自己發達有望,更加信晒對方。

Step 5:追加投資 → 無限拖延 → 無法提款

當對方提出進一步投資,甚至追加保證金,就係陷阱逐漸收網嘅時候。一旦發現提唔到錢,再搵客服/「老師」人間蒸發,已經太遲。

三、騙徒最常用話術整理

- 「你只係跟單,我哋有團隊操作,利潤每日派」

- 「加入VIP群組,只限前100名會員」

- 「阿姨,我見你好用心,老師話你有緣份可以進一步了解」

- 「呢啲唔係公開資訊,唔好同人講」

- 「初期試玩唔洗多,$1000就得」

四、點解長輩特別容易中招?

  1. 防騙教育不足

對於社交平台運作、私隱設定、可疑連結等,很多長輩缺乏足夠認識,未能即時分辨可疑對話。

  1. 情感誘導更易奏效

騙徒會利用「關心」與「陪伴」攻勢,讓人誤以為找到朋友、依靠。孤獨或退休人士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1. 信任文字、圖像勝於懷疑

只要有「學生好評截圖」、課堂錄音、專家頭像,就會視為真實,欠缺查證步驟。

  1. 心存希望:「退休金少、想有被動收入」

不少長者擔憂生活支出,希望能靠投資改善現狀,騙徒正正針對這類心理設計劇本。

五、如何幫阿媽識破詐騙?

  1. 教佢「三唔一問」原則

- 唔亂入Group :來源唔明或內容浮誇的群組,一律勿進
- 唔交錢、唔透露個資 :電話、身份證、銀行資料堅決唔俾
- 唔轉去其他平台 :要求轉用App或加Line多數係騙局
- 有懷疑即問你 :教佢遇可疑對話要即刻同家人傾清楚

  1. 定期Check阿媽手機群組列表

主動幫佢檢查有無奇怪群組或陌生人帳號,尤其係突然多咗投資/養生/送貨優惠類型的Chat

  1. 講「真實損失」比「道理」更有力

用新聞個案或周遭例子,例如:「街坊某位阿姨畀人騙咗幾十萬」具體說明比單純話「唔好亂信人」更具說服力。

六、如發現中伏,可以點做?

  1. 立即停止轉帳

第一步係停手,不要再根據指示付款或投資。

  1. 保留聊天記錄與轉帳證明

包括WhatsApp對話、匯款截圖、對方銀行資料、假App畫面等。

  1. 立即報警/向警方網上報案中心呈報
  2. 聯絡銀行或支付平台申請凍結資金(如未全數提走)
  3. 分享經歷予其他長輩/朋友

讓更多人提高警覺,唔好因為怕尷尬而選擇沉默。

「入錯Group」表面只係一個小失誤,但背後可能已經係精心設局的第一步。好多長輩未必熟手機App,但佢哋更信家人講的一句「媽,呢啲唔係真,唔好信」。你唔一定要做網絡專家,只要多花五分鐘關心阿媽平時喺邊個群組傾計,或者耐唔耐主動傾下「最近網上有咩新騙法」,就已經能成為佢最堅實的防火牆。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