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開支點Plan先啱?香港人最實用50/30/20法!
高生活成本下,理財規劃成為都市人必修課
在香港這個生活成本高企、節奏急促的城市中,不少人即使收入不俗,仍覺得「月光」成為常態。無論是剛出社會的打工仔,還是已工作數年的專業人士,如果沒有妥善的開支規劃和儲蓄策略,都難以建立穩健的財務基礎。
事實上,要改善個人財務狀況,並不一定要極端節儉或高薪厚職,重點在於是否有清晰、可持續的財務分配架構。其中,廣受國際推崇、亦非常適合香港都市生活的「50 / 30 / 20 理財法則」,正是一個簡單又實用的入門方法,協助你清晰劃分每月收入用途,達至收支平衡甚至累積財富的目標。
什麼是「50 / 30 / 20 理財法」?
「50 / 30 / 20 法則」由美國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提出,是一套簡單的個人預算分配策略。該法則將每月的淨收入(扣除稅項及強積金後)劃分為以下三部分:
比例 |
類別 |
內容說明 |
50% |
必要開支 |
包括租金、水電煤、交通費、膳食、醫療保險、通訊、子女基本教育等固定支出 |
30% |
個人享受開支 |
包括娛樂、旅遊、購物、訂閱服務、社交應酬、美容護理等提升生活質素的彈性支出 |
20% |
儲蓄與投資 |
包括定期儲蓄、緊急基金、退休供款、股票/基金投資或還清個人貸款/卡數等財務安排 |
如何應用於香港生活?
✅ 50%:必要開支——掌握基本生活所需
香港租金昂貴,佔月入三至四成者屢見不鮮,因此「必要開支」佔比往往難以下調。但你可以透過下列方式控制其在合理範圍內:
📌建議:
與人合租或選擇交通方便但租金相對平穩的地區;
定期檢視月費計劃、保險內容,避免重覆或過高收費;
如有穩定收入,可選擇年繳水電煤或寬頻計劃獲得折扣。
✅ 30%:個人享受開支——建立生活與儲蓄的平衡感
都市生活不能只有儲蓄與開支控制,適度的消費可帶來動力與生活質素提升。關鍵在於合理規劃,而非放縱開支。
📌建議:
設定每月「娛樂預算上限」,
如$2,000內,並以現金支付控制使用;
減少無意識訂閱服務(如串流平台、健身會籍),
定期檢視有否使用;
善用優惠或會員積分計劃進行消費,減少額外支出。
✅ 20%:儲蓄與投資——實現財務安全與增值
這部分不僅是財富累積的關鍵,亦能成為未來面對突發情況時的安全網。就算儲蓄初期金額不大,也應持之以恆。
📌建議:
建立緊急儲備金,一般建議金額為3至6個月的生活開支;
善用高息儲蓄戶口、定期存款或強積金自願供款,提升資金回報;
學習基本投資知識(如ETF、指數基金),
每月定期投資$1,000起亦可起步;
優先清還高息債務(如卡數),減少利息負擔。
實用步驟:如何開始實踐50 / 30 / 20 理財法?
計算每月實際收入(扣稅、扣MPF後的金額)
設立三個帳戶或預算分類:必要支出帳、享受支出帳、儲蓄與投資帳
使用理財App或試算表工具追蹤實際開支分佈
每月檢討與調整:如某月必要開支超標,可相應減少娛樂支出,維持整體平衡
逐步提高儲蓄比例:當收入增加或生活成本減少時,可將20%比例上調至25%或30%
小結:理財不是限制,而是掌控人生的方式
「50 / 30 / 20 理財法」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簡單、靈活、易於執行。即使在高消費的香港,只要願意從了解收入與開支開始,逐步養成財務自律,亦能令自己在現實生活與財務穩健之間取得平衡。
理財的目的,不是讓你失去生活樂趣,而是讓你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你未必需要成為專業投資人,但你應該是自己財產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