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做多少次才合適?破解次數迷思,找到屬於你的黃金區間
當杠鈴壓在肩胛骨上,雙腳牢牢扎根地面,你深吸一口氣下蹲——深蹲的魔力正在於此。它既是健身房裡的力量試金石,又是雕刻下肢線條的終極刻刀。然而,許多人卻卡在一個問題:一組深蹲究竟應該做多少次? 答案並非單純的數字,而是一套融合生理機制、個體差異與訓練目標的精密「公式」。
一、目標導航:你的深蹲為誰而蹲?
肌肥大(增肌為王)
想追求肌肉線條與維度,建議落在 6–12 次。這個範圍能同時平衡「重量張力」與「代謝壓力」。經典方案是 4 組 × 10 次,組間休息 90 秒。如果 12 次仍覺得輕鬆,立刻加重。
絕對力量(舉鐵成鋼)
若目標是挑戰極限重量,次數應縮減到 1–6 次,重量須達到 最大重量(1RM)的 85% 以上。這能強化神經系統、提升快肌纖維招募效率。典型方案是 5×5 訓練,組間休息 3–5 分鐘。
肌耐力(持久為王)
若追求長時間持續力,如馬拉松、格鬥運動員,建議 15–25+ 次。重量降至 1RM 的 50% 以下,追求乳酸堆積與肌肉灼燒感。建議 3 組 × 20 次,組間休息 60 秒。
二、個體變量:沒有一體適用的「完美次數」
初學者(半年內)
建議以 12–15 次自重或空槓深蹲 起步,專注於重心控制、脊柱穩定與動作模式。切勿急於加重。
中級者(6 個月至 2 年)
可進入 8–12 次增肌區間,逐步加重;亦能嘗試 5–6 次力量訓練,但必須確保姿勢標準。
高階者(2 年以上)
採用 周期化策略:增肌期 6–10 次、力量期 3–5 次、恢復期 12–15 次靈活切換,達到長期平衡。
關節健康警示
有膝關節或腰椎傷患的人,避免 6 次以下的大重量,建議保持在 10–15 次中等重量,並隨時留意疼痛信號。
40 歲以上訓練者
每組保留 2–3 次餘力,下蹲離心控制在 3–4 秒,並定期加入 15–20 次的高次數訓練,以強化毛細血管與恢復力。
三、組數與休息:次數背後的黃金搭檔
增肌訓練:3–5 組,每組休息 60–90 秒。
力量訓練:5–8 組,每組休息 3–5 分鐘。
耐力訓練:2–4 組,每組休息 30–60 秒。
進階技巧可採用 集群組(Cluster Set),例如:100 公斤深蹲,先完成 5 次,休息 20 秒,再做 2 次,休息 20 秒,最後完成 1 次。既能提升總量,又避免疲勞導致動作變形。
四、動作質量:永遠比次數更重要
五大危險信號一旦出現,應立即停止:
腰椎彎曲或反拱。
膝蓋內扣超過腳尖。
腳跟離地,重心前移。
胸椎塌陷,核心失效。
屏息過度或呼吸混亂。
動作四大精準要點:
下蹲時想像「坐向椅子」,以髖關節帶動。
臀部低於膝蓋,確保足夠深度。
起身時腳跟發力,臀部收緊推起。
全程保持胸腔展開,槓鈴軌跡垂直於地面。
五、科學周期化:讓次數與進階相輔相成
積累期(1–4 週):8–12 次,逐週加重,累積代謝壓力。
轉化期(5–8 週):4–6 次,提升至 1RM 80%,強化神經適應。
峰值期(9–12 週):1–3 次,重量達 90–95%,衝擊極限。
再生週(13 週):降低至 40% 重量,12–15 次,促進恢復與修復。
六、粉碎迷思:避免常見誤區
迷思一:次數越多越燃脂
真相:大重量低次數能引發更強烈的 EPOC(運動後過量耗氧),燃脂效應持續更久。
迷思二:輕重量高次數更安全
真相:30 次姿勢變形的徒手深蹲,比 5 次標準負重深蹲更傷膝蓋。
迷思三:天天深蹲才會進步
真相:肌肉生長在休息中完成,下肢需 48–72 小時恢復,否則容易過度訓練。
迷思四:深蹲會讓腿變粗
真相:女性睾酮水平僅為男性的十分之一,真正帶來「腿粗感」的往往是脂肪,而不是肌肉。
結語
深蹲次數沒有統一答案,而是取決於你的 目標、經驗、身體條件與恢復能力。當你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區間,並以標準動作、科學休息與周期化安排進行訓練,你獲得的不只是腿部肌力,而是全身功能性力量的升級。
每一次精准的深蹲,都是在解鎖你的身體密碼。現在,就去尋找屬於你的「黃金次數」吧!
YouTube專欄名稱:FitClub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9KHctxaP0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