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 40 個算厲害?90% 的人都想錯了,真正高手在看的其實是這些!
你氣喘吁吁地完成第 40 個深蹲,汗水早已浸透衣衫,雙腿如灌鉛般沉重。環顧四周,你心中湧起一絲滿足:終於達到傳說中的「厲害門檻」。然而,角落裡的資深教練卻只是微微搖頭。這一刻,你是否意識到,長久以來信奉的「40 個深蹲神話」,其實是一場巨大的集體誤讀?
一、數字的幻象:40 個深蹲的「海市蜃樓」
在健身社群、朋友閒聊、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能做多少個深蹲」被視為一把簡易標尺,而 40 個,則悄然成為了普通與厲害的分水嶺。
可感知的成就感:數字增長清晰可見,帶來即時滿足。
簡單粗暴的比較:多幾個就能論輸贏,看似公平。
社交媒體的推動:挑戰「40 個深蹲」的標籤病毒式傳播,進一步強化其地位。
但這把「數字尺子」忽略了最關鍵的因素 —— 動作質量、個體差異,甚至背離了不同健身目標的真正需求。
二、動作質量:深蹲世界的靈魂
想像兩幅畫面:
A 君:飛快完成 40 次淺蹲,膝蓋微曲,臀部幾乎未動,身體只是在鞠躬。
B 君:穩健完成 20 次標準深蹲,每次臀部下降到低於膝蓋水平,核心緊繃,背部筆直,力量從腳跟穩穩爆發。
誰更厲害?答案不言而喻。
幅度:膝關節低於臀部才是真正深蹲,否則臀腿激活不足。
姿勢:核心如盾牌,膝蓋方向與腳尖一致,避免弓背、抬腰、膝內扣。
節奏與控制:下降沉穩,底部不借反彈,上升爆發但可控。
一個標準嚴格的深蹲,遠比十個草率的「點頭哈腰」有價值。
三、個體差異:你的 40 個 ≠ 他的 40 個
深蹲從不是一場公平的比賽。
身體結構:腿長比例、髖關節深度、踝關節靈活度,都會影響完成難度。
訓練背景:舉重選手與辦公室新手,即使做同樣的 40 個,付出的努力與效果完全不同。
年齡與性別:60 歲能完成 10 個標準深蹲的長者,價值不亞於年輕人完成 40 個。
體重差異:80 公斤的人深蹲 40 個,比 50 公斤的人承受的阻力大得多。
因此,數字並不能橫向比較,更不能作為唯一標準。
四、目標導向:深蹲的價值遠不止「次數」
深蹲的意義取決於你的健身目的:
追求力量者:在意的是槓鈴上的重量,能蹲起 1.5 倍甚至 2 倍體重,才是實力。
塑形者:關注臀腿線條,重點是正確動作與適當重量,而非徒手 40 下。
耐力與心肺者:可能選擇高次數,但標準仍然是身體適應性提升,而非死守 40。
康復或功能性訓練者:能無痛完成標準深蹲,恢復日常能力,就是最大成功。
五、科學評估:打破「40 個」的魔咒
更合理的評估方式應該是:
質量優先:寧少不濫,動作標準才有意義。
引入負重:挑戰負重深蹲更能反映力量水平。
結合時間與代謝壓力:如 1 分鐘內完成標準動作數,或完成既定次數的最短時間。
觀察日常功能:上下樓梯、搬重物是否更輕鬆,關節是否舒適無痛。
這些,遠比單純的「40 個」更有價值。
六、深蹲的真正價值:超越數字,回歸本質
深蹲被譽為「動作之王」,因為它同時具備:
功能性基石:是起立、搬運、跳躍等動作的核心。
全身效益:一次動作激活臀腿、核心甚至心肺系統。
高度可塑性:從徒手到負重,從劍步蹲到單腿蹲,進階無限。
精神淬煉:每一次突破重量或次數,都是對自律與毅力的磨鍊。
深蹲 40 個,只是一個浮於表面的符號。真正的「厲害」,藏在每一次標準動作的精準控制裡,在每一次負重挑戰的堅持中,在生活功能切實提升的自信裡。
結語
當你放下對「40 個」的盲目崇拜,回歸動作本質,尊重個體差異,明確自身目標,你才真正打開了通往力量與健康的大門。深蹲的價值,不在數字的堆砌,而在汗水與標準動作中對自我的超越。
YouTube專欄名稱:FitClub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_JZd82AdT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