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酸痛=白練?揭開肌肉酸痛與訓練效果的終極迷思

「教練,我昨天練完腿,今天完全沒有感覺,是不是白練了?」
這句話,幾乎是健身房裡最常聽到的焦慮。很多人把肌肉酸痛當作訓練是否有效的黃金標準,甚至認為酸痛得越厲害,訓練效果就越好。
然而,真相卻完全不是這樣。肌肉酸痛(DOMS)與肌肉增長並非等號,盲目追求酸痛,不但會誤判訓練成效,甚至可能將自己推向過度訓練與傷患。

DOMS 的本質:修復過程的副產品

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通常出現在劇烈運動後 24 至 72 小時,表現為僵硬、壓痛、力量下降。

成因:主要源自肌纖維在離心收縮(如深蹲下放、臥推下放)時的微小損傷,隨後引發炎症反應與神經末梢刺激,才出現酸痛。

關鍵點:酸痛只是修復過程的伴隨現象,並不是肌肉增長的直接信號。

肌肉增長的三大核心機制

肌肥大的真正驅動力來自三大因素:

機械張力:肌肉承受足夠重量與阻力。

代謝壓力:乳酸、氫離子等代謝副產品的積累。

肌肉微損傷:DOMS 的來源之一。

DOMS 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且不是決定性因素。沒有逐步增加的重量與挑戰,即使再酸痛,肌肉也不會有效增長。

為何越練越不酸?這是好事

當你持續進行相同的動作,身體逐漸適應,修復效率提升,DOMS 自然減少甚至消失。這並不代表「白練」,反而說明你的身體變得更強、更高效。

DOMS 的不可靠性

個體差異:基因、經驗、營養、睡眠等,決定了酸痛敏感度。

動作類型:離心收縮、不熟悉的動作更易引起 DOMS。

訓練量與強度:突然增加重量或久停後復練,更容易出現劇烈酸痛。

疲勞與表現:嚴重 DOMS 會伴隨力量下降,若勉強繼續高強度訓練,風險極高。

評估訓練到位的真正標準

既然酸痛不可靠,那應如何判斷訓練是否有效?以下三個指標,才是你應該緊盯的核心:

漸進超負荷:重量、次數、組數、動作質量逐步提升,才是真正進步的鐵證。

訓練容量:組數 × 次數 × 重量,需與你的恢復能力相匹配,過低無效,過高則過度訓練。

訓練強度:主要組的重量應達到你一次最大重量(1RM)的 65%–85%,並接近力竭。這樣才能刺激到肌肉有效增長。

結語:放下酸痛,專注進步

酸痛不是衡量訓練成果的標準。真正的勝利屬於那些能堅持記錄、遵循漸進原則、並用科學方法衡量進步的人。當你不再被短期的感覺迷惑,而是專注於長期積累,你的身體終將以超乎預期的方式回饋每一分努力。

YouTube專欄名稱:FitClub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OIfLdOEeBgE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