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禁食黑名單】從「綠仙子」到「人類收割機」:一年奪走42萬命,香港人最熟悉的竟然上榜
你有沒有試過,吃完某樣東西才發現——在另一個國家其實「犯法」?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6億人因食安問題生病,逾42萬人因此喪命。「食」從來不是小事。以下十樣在不同地區被明令禁止、或高度管制的食物,有的因為致命毒性,有的牽涉動物保護、公共衛生,甚至國際政治。當中不乏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名字——第三位更直接關乎香港餐桌。
10|阿開果(Ackee)——笑臉外表下的「牙買加嘔吐症」
未成熟阿開果含次甘氨酸A/B,可令血糖暴跌、抽搐、24小時內致命;牙買加與海地曾多次爆中毒與死亡案例。美國1973年起禁進新鮮果,罐頭也要層層把關。諷刺的是,它同時是牙買加國民料理「阿開果煮鹹魚」的靈魂——美味與風險,只差「成熟裂開」那一線。
9|卡蘇馬蘇乳酪(Casu Marzu)——會跳的蛆,是撒丁島人的驕傲
靠奶酪蠅幼蟲消化酶把脂肪「榨到腐敗成熟」,入口濃烈到餘韻數小時,蛆受驚可彈跳15厘米。意大利自1962年起禁止,歐盟亦不容。雖無確證致命,但可致「假蠅蛆病」。它卻在黑市年產約100噸,身價比合法芝士高一倍,成為地方文化與現代衛生的世紀拉鋸。
8|魚翅——曾經「身份象徵」,如今生態反面教材
魚翅實為鯊魚鰭,為5%身體部位而「割鰭棄身」,每年逾7,300萬條鯊魚死於此貿易。香港長年是全球最大魚翅樞紐之一,一個城市承擔了半個地球的流轉量。營養學上,魚翅多為不完全蛋白、吸收率不高,還可能含重金屬。21世紀後全球反魚翅聲浪漲起,本地多間五星酒店相繼停供——從權勢的餐桌退場,成為對生態的反省。
7|生牛奶(Raw Milk)——「天然」二字,擋不住病菌
未經巴氏殺菌的牛奶,風險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甚至H5N1禽流感。以美國資料計,生奶導致中毒與住院風險遠高於巴氏奶。聯邦層面禁跨州銷售,部分州內仍有限度合法,亦衍生「會員農場」「自取點」的灰色鏈。所謂「更營養」是迷思——巴氏殺菌不會破壞主要營養,卻能大幅降風險。
6|牛肉(瘋牛病陰影)——當「反芻動物吃反芻動物」
1986年英國爆出牛海綿狀腦病(BSE),與以肉骨粉餵牛的飼料鏈相關,最終撲殺逾400萬頭;人類感染的變異型克—雅氏病可潛伏十年,致腦部海綿化、不可逆致命。其後多地對牛齡、部位、飼養史嚴控,進出口規範延續至今——超市標籤與部位限制,正是那場災難的長尾。
5|豬血糕——「血與糯米」的街頭傳奇與國際誤讀
1940年代台灣街頭以豬血+糯米誕生的平民小食,曾上CNN「全球十大怪食」。台灣在2015年爆出血源風波後監管升級、來源可溯,但在美國因動物血製品規管幾乎無法合法進口,屢被海關擋下。文化與衛生的拉扯,讓一支黑紅色的竹籤,成為全球化時代的「美食膽量測試」。
4|苦艾酒(Absinthe)——「綠仙子」的百年誤會
65%–84% 超高酒精度,加上側柏酮傳說,讓它在20世紀初被指「致幻致亂」,法國、瑞士、比利時、美國等相繼禁售。後證實一般含量下側柏酮影響有限,真正讓人「見鬼」的是酒精度。90年代歐盟在限側柏酮前提下解禁,品牌復活過百;一杯點火滴水的古老儀式,從地下回到吧檯。
3|健達出奇蛋(Kinder Surprise)——甜品裡的法律地雷
雙層巧克力蛋內藏非食用膠囊玩具,觸犯美國《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對「食物內不得含無營養異物」的規定,因而在美長年禁售;旅客跨境攜帶曾被警告「每顆可罰2,500美元」。品牌改推把玩具分艙的Kinder Joy曲線回歸,但少了那口「咬出驚喜」的浪漫。英國與加拿大等地曾因個案或污染召回,未全面禁售。
2|河豚——餐桌上的「俄羅斯輪盤」
河魨毒素(TTX)毒性為氰化鉀千倍,1–2毫克足以致命且無解藥;可怕的是,患者意識清醒地窒息。日本成為合法河豚的大本營,廚師需至少三年訓練+嚴苛考試(含試吃),部分器官現場銷毀,禁市民自行處理整魚。每年仍見10–30宗致命或重症案例。養殖「無毒河豚」雖在路上,但野外鏈的不可控,始終讓美味與風險並存。
1|黑麥(麥角中毒)——「聖安東尼之火」與巫師獵殺的黑暗史
潮濕寒冷下易被麥角菌感染,形成黑色「麥角」。中世紀農民把受污染的黑麥磨粉做麵包,全家中毒:灼燒感、抽搐癲癇、壞疽斷指;公元944年法國南部一役據稱奪走4萬人。幻覺與人格混亂被誤解為「惡魔附身」,甚至被認為推動了塞勒姆女巫審判等集體癲狂。麥角活性物質與現代致幻劑結構相近,直到近代才被科學解謎。今日農業監測已可控,但它提醒我們:無知+氣候+糧荒,足以把主食變成「人類收割機」。
香港視角:餐桌與口岸之間
- 魚翅:作為國際貿易樞紐,香港在全球魚翅流通曾佔「半壁江山」,近年環保與可持續飲食觀念抬頭,酒店、婚宴菜單「去魚翅化」漸成常態。
- 跨境攜帶品:像健達出奇蛋這類在地合法、他地違法的產品,途經美國時特別要留神——在香港買得到,不等於到處都能帶。
- 高風險傳統食材:街頭小食與家常菜的安心,靠的是源頭監控與處理工序——從血製品到海產,監管越透明,文化才越長壽。
食物黑名單,真正在說甚麼?
十樣禁食,串起的是科學、法律、文化與市場的角力:
- 阿開果、河豚告訴我們:成熟度與刀工,是生死分界。
- 卡蘇馬蘇、豬血糕提醒:地方飲食的靈魂,不能跳過衛生與證據。
- 魚翅的退場與苦艾酒的回歸,分別是生態倫理與科學平反的勝利。
- 黑麥更像一面古鏡:當我們用迷信與偏見解釋疾病,就會把受害者推向火刑柱。
從中環高樓到北角街巷,香港人的筷子與世界相連。下一次在餐桌前,我們或許只要多看一眼標籤、多想半秒產地,已經在為自己——也為地球——做出更聰明的選擇。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EiO_O1Vc
Youtube專欄:世界之最TOP